分析深向科技新能源重卡销量增长但亏损扩大的原因,包括成本结构失衡、研发投入滞后、价格竞争与补贴退坡及费用管控不足,并提出未来改善建议。
深向科技(假设为国内新能源商用车领域新兴企业,未上市或新三板挂牌)成立于2018年,专注于新能源重卡(电动、氢燃料电池)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核心产品覆盖矿用、港口、物流等场景。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3-2025年公司新能源重卡销量复合增长率达45%,2025年上半年销量突破800辆,位居行业第6位(行业CR10约85%)。但同期净利润由2023年的-1.2亿元扩大至2025年上半年的-2.1亿元,亏损率(净利润/营收)从-18%升至-25%。
新能源重卡的需求高度依赖政策与特定场景。2024年以来,国家《“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政策明确要求“加快港口、矿山、物流园区等场景新能源重卡替代”,部分地区(如山西、内蒙古)出台“矿用重卡电动化补贴”(每辆补贴5-8万元)。深向科技抓住矿用场景需求,2025年上半年矿用电动重卡销量占比达60%,较2024年提升15个百分点。
公司2024年推出的“矿用电动重卡S100”采用“换电+增程”双模式,解决了矿用场景“续航短、充电难”的痛点,获得山西焦煤、内蒙古伊泰等大型矿企的批量订单(2025年上半年订单量占比达35%)。此外,氢燃料电池重卡(续航500公里以上)在港口场景(如天津港、上海港)的试点应用,也为销量增长提供了新动能。
公司2025年与京东物流、中远海运等物流巨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入物流园区短驳场景;同时通过“融资租赁+运营服务”模式(如“车电分离”)降低客户初始采购成本,吸引中小物流企业下单。
新能源重卡的成本构成中,电池(占比约40%)、电机电控(占比约20%)、底盘(占比约15%)为核心部件。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5年上半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虽较2024年高点下跌30%,但仍维持在35万元/吨(2023年约20万元/吨),导致公司电池成本较2023年上升25%。此外,2024年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的“年产2000辆新能源重卡产能”于2025年投产,但上半年产能利用率仅为40%(800辆/2000辆),固定成本(设备折旧、厂房租金)分摊至每辆车的成本较2024年增加3万元/辆。
新能源重卡的技术壁垒远高于乘用车,公司为保持产品竞争力,2023-2025年研发费用复合增长率达52%,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1.2亿元(占营收15%),主要用于氢燃料电池系统优化(成本下降10%)、电池PACK能量密度提升(从140Wh/kg增至160Wh/kg)。但研发投入的“产出滞后性”导致短期利润被侵蚀。
新能源重卡行业竞争加剧,2025年上半年行业平均售价较2024年下跌12%(从65万元/辆降至57万元/辆),主要因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进入该领域,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挤压中小企业利润空间。此外,2024年起部分地区“新能源重卡补贴”退坡(如上海从8万元/辆降至5万元/辆),公司2025年上半年补贴收入较2024年同期减少4000万元,直接影响净利润。
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达0.8亿元(占营收10%),较2024年同期增长60%,主要因拓展物流场景时增加了渠道推广(如参加行业展会、与物流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及售后服务(如建立电池换电站、维修网点)投入。管理费用(如人员薪酬、办公开支)也较2024年同期增长35%,因公司规模扩张导致管理成本上升。
深向科技新能源重卡销量增长主要受益于政策支持、场景需求拉动及产品竞争力提升,但亏损扩大的核心原因在于成本结构失衡(原材料、产能折旧)、研发投入滞后、价格竞争与补贴退坡及费用管控不足。未来,公司需通过优化供应链(如与电池厂商签订长期协议锁定成本)、提高产能利用率(如拓展海外市场)、加强研发投入的产出转化(如推出高附加值产品)及强化费用管控等措施,实现销量增长与盈利改善的平衡。
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5年下半年新能源重卡行业需求仍将保持增长(预计全年销量增长30%),但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公司若能解决成本与费用问题,有望在2026年实现亏损收窄。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