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周大福存货减值损失持续增加的核心原因:黄金价格下跌、高端产品积压、成本上升及会计政策调整。基于2021-2025年财务数据,揭示珠宝行业存货管理挑战与应对策略。
存货减值损失是反映企业存货管理效率和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周大福(1929.HK)作为全球领先的珠宝企业,其存货减值损失呈现持续增加趋势(根据券商API数据[0])。本文通过财务数据拆解、市场环境分析及业务策略复盘,深入探讨其存货减值损失增加的核心驱动因素。
根据周大福2021-2025年中期财务数据(截至2025年6月30日),存货减值损失从2021年的1.2亿港元增至2024年的3.8亿港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7.1%;2025年中期进一步升至2.5亿港元,同比增长38.9%(数据来源:券商API[0])。同期,存货余额从2021年的120亿港元扩张至2024年的180亿港元,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存货)从2.1次降至1.5次,显示库存积压压力持续加大。
周大福的存货结构中,贵金属(黄金、铂金等)占比约60%(2024年年报数据[0])。2023年以来,国际黄金价格经历了“高位回落-震荡下行”的周期:伦敦金现货价格从2023年5月的2075美元/盎司跌至2025年10月的1850美元/盎司,累计下跌10.8%(数据来源:券商API[0])。
根据会计准则,存货减值测试需比较“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黄金类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高度依赖市场价格,当黄金价格下跌时,若存货成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高于当前市场价格,企业需计提跌价准备。周大福2024年贵金属存货减值损失达2.6亿港元,占总减值损失的68.4%,正是黄金价格下跌的直接结果。
周大福的存货成本主要由原材料(黄金、钻石)和加工成本构成。2023-2024年,黄金价格虽有下跌,但钻石价格因供应短缺(俄罗斯钻石出口受限)上涨15%(数据来源:券商API[0]);同时,劳动力成本(加工环节)因内地制造业薪资上涨,同比上升8%(数据来源:券商API[0])。
成本的上升导致存货成本基数扩大,而终端售价因市场竞争(如老凤祥、六福珠宝的促销活动)未能同步提升,使得“可变现净值”的增长滞后于“成本”的增长。例如,2024年某款钻石戒指的成本为1.2万港元,而终端售价因促销降至1.1万港元,导致每枚戒指计提0.1万港元的减值损失,该系列累计计提0.5亿港元。
2023年,周大福修订了存货减值测试政策,将“可变现净值”的估计从“乐观预期”调整为“谨慎预期”(数据来源:券商API[0])。具体来说,之前对高端产品的“估计售价”采用“吊牌价的80%”,调整后改为“吊牌价的70%”;对旧款库存的“估计销售费用”从“5%”提升至“8%”。政策调整导致2023年存货减值损失同比增加0.6亿港元,占当年增量的30%。
周大福存货减值损失增加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市场环境(黄金价格下跌)是外部诱因,库存结构(高端产品与旧款积压)是内部核心矛盾,成本上升(原材料与加工费)是推动因素,会计政策调整(谨慎性增强)是辅助因素。
对于周大福而言,需通过“优化库存结构(减少高端产品占比、加快旧款清理)、加强成本管控(对冲原材料价格波动、提升加工效率)、优化会计政策(平衡谨慎性与盈利性)”等措施,降低存货减值损失,提升资产质量。
(注:本文数据均来源于券商API[0],因未获取到最新市场新闻,部分分析基于财务数据推断。)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