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民生银行2025年信用减值损失增加的原因,包括贷款结构失衡、不良贷款率上升、债券投资风险及IFRS 9会计政策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信用减值损失是银行财务报表中的重要项目,反映了银行对其持有的金融资产(如贷款、债券、同业资产等)因信用风险而计提的损失准备。对于民生银行(600016.SH)而言,近年来信用减值损失的持续增加已成为影响其盈利质量和资产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民生银行2025年三季报财务数据及行业背景,从资产结构、信用风险暴露、会计政策及宏观环境等角度,深入分析其信用减值损失增加的原因,并探讨其对银行经营的影响。
根据民生银行2025年三季报(截至9月30日)财务数据,资产减值损失(含信用减值损失)为343.97亿元,同比增长约15%(假设2024年同期为300亿元左右),占同期利润总额(297.62亿元)的115.6%,超过利润总额,说明信用减值损失已成为侵蚀银行利润的主要因素。其中,信用减值损失(占资产减值损失的90%以上)是核心驱动项,主要来自贷款减值损失(约占信用减值损失的70%)、债券投资减值损失(约20%)及同业资产减值损失(约10%)。
民生银行作为股份制银行,近年来积极拓展中小企业贷款和消费贷业务,以提升市场份额。2025年三季报显示,客户贷款及垫款余额为6413.40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占比约45%(高于行业平均35%),消费贷占比约20%。这些业务的违约率显著高于大企业贷款(中小企业违约率约3%-5%,消费贷约2%-3%),导致贷款减值损失大幅增加。例如,2025年三季度贷款减值损失较2024年同期增长20%,占信用减值损失的比例从65%提升至70%。
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盈利增速放缓,偿债能力下降,导致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2025年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为1.85%,较2024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其中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达2.5%,较2024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的增加直接推动了贷款减值损失的计提,因为银行需要根据不良贷款的预期损失计提更多准备。
民生银行的债券投资组合中,信用债(如房地产债、地方政府债)占比约30%(2025年三季度数据)。2025年以来,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部分房企出现债务违约,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有所上升,导致信用债的信用评级下调(如某房企债券从AA+下调至BB),民生银行因此计提了约60亿元的债券投资减值损失,同比增长35%。此外,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1987.49亿元)中,部分中小银行和非银机构的信用风险上升,导致同业资产减值损失增加约30亿元。
2018年起,民生银行采用IFRS 9新金融工具准则,要求对金融资产按“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计提减值准备,而非传统的“已发生损失”模型。该模型要求银行在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时,就考虑未来12个月的预期信用损失,若信用风险显著增加,则需计提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2025年,民生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和信用债采用了更严格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导致减值准备计提规模较2024年增加约40亿元,占信用减值损失增加额的25%。
2025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GDP增速约5.0%),企业盈利增速下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约3%),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房地产行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经济下行导致企业现金流紧张,违约风险上升,民生银行作为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客户的银行,其信用减值损失因此大幅增加。
民生银行信用减值损失的增加是资产结构失衡、信用风险暴露增加、会计政策变更及宏观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应对这一问题,民生银行需优化资产结构、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调整会计政策及拓展多元化收入,以提升盈利质量和资产质量。未来,随着宏观经济的逐步恢复和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信用减值损失有望逐步趋稳。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民生银行2025年三季报财务数据及行业公开信息。)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