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天赐材料长单锁价模式的五大风险,包括原材料价格波动、客户信用风险、价格传导滞后等,并提出优化合同条款、提升自给率等应对建议,助力企业平衡稳定与灵活。
天赐材料(002709.SZ)是国内锂电池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核心业务涵盖电解液、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电池再生材料,客户主要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LG化学等大型电池厂商及新能源车企。为稳定客户关系、保障产能利用率,公司长期采用长单锁价模式(即与客户签订1-3年固定价格、固定数量的合同)。该模式虽能降低短期价格波动对收入的影响,但也因合同的“刚性”特征,面临原材料价格波动、客户信用变化、市场需求下滑等多重风险。本文结合公司2025年三季报及行业数据,从五大维度深入分析长单锁价模式的风险。
长单锁价模式的核心风险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无法传导。天赐材料的电解液业务(占2025年三季报营收约60%)主要原材料为锂盐(碳酸锂、氢氧化锂,占成本约40%)、磷化物(磷酸铁,约20%)、氟化物(六氟磷酸锂,约15%)。这些原材料均为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剧烈:
公司与客户签订的长单合同通常锁定产品价格,若原材料价格上涨,无法将成本转嫁给客户,会直接挤压毛利率。例如,2024年锂价上涨导致电解液成本增加约15%,但长单价格未调整,公司电解液毛利率从2023年的35%降至2024年的28%,拖累整体净利润同比下降约78%(2024年净利润约4.8亿元,2023年为22.7亿元)。
尽管公司通过套期保值对冲部分风险(2024年套期保值收益约1.2亿元),但仍存在局限性:
长单锁价模式下,客户的信用状况与需求稳定性直接影响公司现金流与产能利用率:
信用风险:
公司客户主要为大型电池厂商及车企,信用资质较好,但行业下行周期中,客户付款周期延长或违约风险上升。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达54.14亿元,同比增长18%(2024年同期为45.8亿元),主要因部分客户因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放缓(2025年1-9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5%,较2024年同期的35%大幅下降),延迟支付货款。尽管公司计提的坏账准备(2025年三季报为-9549.85万元,系转回)显示信用风险可控,但应收账款增长仍会占用现金流,增加财务压力。
需求风险:
新能源汽车行业受政策(如补贴退坡)、技术(如固态电池替代)影响大,需求波动可能导致客户减少或取消长单。2025年三季报,公司存货余额达14.22亿元,同比增长15%(2024年同期为12.36亿元),主要因电解液及正极材料库存积压(产能利用率从2024年的85%降至2025年的75%)。若需求进一步下滑,公司可能面临产能闲置与库存贬值风险。
长单锁价模式的价格调整滞后会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当市场价格下跌时,公司无法及时下调产品价格,导致产品价格高于市场均价,客户可能转向短期定价的竞争对手。例如:
长单合同通常约定固定数量、固定价格、固定期限,缺乏弹性条款,导致公司无法应对市场环境变化:
其他电解液厂商(如新宙邦、国泰华荣)采用短期定价模式(如季度或月度定价),能更及时响应市场价格变化,吸引对价格敏感的客户。2025年,天赐材料电解液市场份额从2024年的25%降至22%,部分原因是长单锁价模式的灵活性不足,无法与对手的短期定价竞争。
尽管长单锁价模式存在上述风险,公司通过多元化业务布局与技术优势缓解了部分风险:
原材料自给率提升:
公司电池再生业务(聚焦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已实现锂、铁、磷、氟等全元素回收,2025年产能达10万吨/年,再生材料营收占比约10%。随着产能提升,有望将锂盐自给率从2025年的10%提高至2026年的20%,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技术优势增强客户粘性:
公司在电解液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如高电压电解液、固态电解液),产品附加值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如高电压电解液售价较普通电解液高15%),能增强客户粘性,缓解价格竞争风险。
套期保值优化:
公司扩大了套期保值覆盖范围(2025年新增磷、氟化物期货对冲),2025年三季报套期保值收益约8000万元,较2024年增长约30%,有效对冲了部分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天赐材料的长单锁价模式虽能稳定客户关系,但也面临原材料价格波动、客户信用变化、价格传导滞后等多重风险。为降低风险,建议公司:
总结:长单锁价模式是天赐材料稳定业务的重要手段,但需通过优化合同条款、提升自给率与技术优势,平衡“稳定”与“灵活”,降低风险对业绩的影响。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