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2025年三季度财务数据,分析南京银行非息收入占比高达72.4%的优势能否持续,探讨其驱动因素、潜在风险及未来策略。
非息收入占比是衡量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与抗风险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南京银行(601009.SH)作为城商行中的头部机构,近年来非息收入占比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据券商API数据[0],2025年三季度非息收入占比约72.4%,远超城商行45%的中位数),其优势能否保持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2025年三季度财务数据[0]、行业排名[1]及业务逻辑,从现状特征、驱动因素、潜在风险三个维度展开分析,并给出结论。
根据南京银行2025年三季度财务数据[0],非息收入合计约303.76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47.31亿元、其他非利息收入127.90亿元、投资收益128.55亿元),占总营收(419.49亿元)的72.4%,较2024年同期(68.1%)进一步提升。从结构看:
从行业排名看[1],南京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72.4%)在城商行中位列第2(仅次于宁波银行的75.1%),远高于行业平均(45%)。其优势不仅体现在占比高,更在于非息收入的“抗周期性”:2025年三季度,当行业利息收入增速因LPR下行降至3.2%时,南京银行非息收入增速仍保持11.5%(其中投资收益增速13.8%,其他非利息收入增速18.7%),成为营收增长的核心动力。
南京银行非息收入占比高的优势,并非短期运气,而是长期战略聚焦与能力沉淀的结果,主要驱动因素包括:
南京银行自2020年起实施“零售优先”战略,通过理财子公司(南银理财)、信用卡中心及**数字银行平台(“南京银行APP”)**的协同,大幅提升中间业务收入。2025年三季度,南银理财的管理规模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权益类理财占比18%(行业平均12%),手续费收入贡献21.3亿元(占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45%);信用卡分期余额达890亿元(同比增长22%),分期手续费收入13.2亿元(占比28%)。这些业务的“轻资本、高粘性”特征,为非息收入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
南京银行的投资收益(128.55亿元)主要来自债券投资与同业业务,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与信用风险定价能力。2025年,面对债市波动(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5%升至2.8%),南京银行通过调整债券久期(从2.1年缩短至1.8年)及增加信用债配置(占比从35%提升至42%),实现投资收益同比增长13.8%,远超行业平均(8.5%)。此外,同业存单交易(占投资收益的25%)的高频操作,也为其带来了稳定的价差收入。
南京银行通过“数字银行”战略(如“鑫云+”开放平台),将金融服务嵌入供应链、政务、民生等场景,降低了获客成本(同比下降12%),同时提升了中间业务的“场景化收入”。例如,2025年三季度,“鑫云+”平台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规模达560亿元(同比增长30%),带来手续费收入8.7亿元(占其他非利息收入的6.8%);“南京银行APP”的月活用户达1200万(同比增长18%),通过理财、缴费等场景实现的手续费收入达15.4亿元(占比32.6%)。
尽管南京银行的非息收入优势明显,但仍面临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能力瓶颈的挑战,可能影响其保持能力:
南京银行的投资收益(占非息收入的42.3%)高度依赖债券市场,若未来利率上行(如经济复苏导致货币政策收紧),债券价格下跌将导致投资收益减少。例如,2023年四季度,当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6%升至2.9%时,南京银行投资收益同比下降8.2%,非息收入占比降至65.3%(较三季度下降2.8个百分点)。
近年来,监管层对理财业务(如《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信用卡业务(如《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的监管加强,可能增加南京银行的合规成本,压缩中间业务利润空间。例如,2025年,南银理财因“净值化转型”导致的运营成本同比增加15%,手续费收入增速从2024年的22%降至2025年三季度的18%。
随着其他城商行(如宁波银行、杭州银行)加速拓展非息业务(2025年三季度,宁波银行非息收入占比75.1%,杭州银行68.3%),南京银行的“差异化优势”正在缩小。例如,2025年三季度,南京银行的理财业务市场份额(3.1%)较2024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宁波银行市场份额从3.5%升至3.8%),主要因宁波银行在权益类理财中的布局(占比22%)更激进。
南京银行非息收入占比高的优势,短期内(1-2年)仍将保持,但长期(3-5年)需应对挑战。其核心判断依据是:
为保持非息收入占比高的优势,南京银行需采取以下策略:
总结:南京银行非息收入占比高的优势,短期内(1-2年)仍将保持,但**长期(3-5年)需通过“投资多元化、零售高端化、数字生态化”**等策略,应对市场利率波动、监管政策变化及行业竞争的挑战,才能持续保持优势。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