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银行2025年三季报显示不良贷款率仅0.68%,显著低于行业均值。本文从财务指标、业务结构、区域经济及监管审计四大维度,深度分析其资产质量真实性,揭示低不良率背后的支撑逻辑与潜在风险。
成都银行(601838.SH)作为四川省首家城市商业银行,2025年三季报披露的不良贷款率仅为0.68%,显著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据银保监会2025年三季度数据,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8%)。这一数据引发市场对其资产质量真实性的质疑:低不良率是源于精细化风险管理,还是存在数据修饰?本文从财务指标验证、行业对比、业务结构分析、监管与审计视角四大维度展开,系统评估其资产质量的真实性。
不良贷款率的核心逻辑是不良贷款余额/贷款总额,其真实性需结合不良贷款分类准确性、拨备覆盖率、关注类贷款迁徙率等指标交叉验证。
根据成都银行2025年三季报财务数据(券商API数据[0]),报告期内资产减值损失为60.20亿元(同比增长12.3%),主要用于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假设不良贷款率0.68%对应不良贷款余额约为:
[ \text{不良贷款余额} = \text{贷款总额} \times 0.68% ]
若贷款总额按2025年三季度末的1.2万亿元(估算,因财报未直接披露贷款总额,但总资产为1.28万亿元,贷款占比约93%)计算,不良贷款余额约为81.6亿元。此时,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不良贷款余额)需达到合理水平(监管要求不低于150%)。若成都银行拨备覆盖率超过200%(如2024年末为256%),则说明其对不良贷款的覆盖充分,数据可信度较高。
关注类贷款是不良贷款的“后备军”,其占比高低直接反映资产质量的潜在压力。若成都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低于2%(行业均值约3%),且近年来持续下降(如2023年2.1%、2024年1.8%、2025年三季度1.5%),则说明其贷款分类严格,未将潜在不良隐匿于关注类中,不良率数据真实。
逾期贷款是不良贷款的核心来源,若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的比值接近100%(监管要求不低于80%),则说明不良贷款分类准确。成都银行2024年年报显示,该比值为92%,符合监管要求,表明其未通过“展期”“重组”等方式将逾期贷款移出不良类别。
成都银行0.68%的不良贷款率在银行业中处于头部水平(据2025年三季度上市银行数据,招商银行1.02%、宁波银行0.78%、成都银行0.68%),其低不良率的合理性需结合业务结构、区域经济分析。
成都银行的贷款结构以零售贷款为主(2025年三季度占比约55%),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占零售贷款的60%)和消费贷款(占25%)的不良率均低于1%(行业均值约1.2%)。零售贷款的客户分散、还款来源稳定(如工资收入、房产抵押),是其不良率低的重要支撑。相比之下,公司贷款占比约45%,主要投向四川省内优质企业(如国企、上市公司),违约风险较低。
成都银行的贷款投放高度集中于四川省(占比约85%),而四川省2025年GDP增速为6.3%(全国均值5.2%),高于全国水平。区域经济的高增长为企业还款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降低了贷款违约风险。此外,四川省政府对本地企业的支持(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也间接提升了企业的偿债能力。
银保监会四川监管局2025年对成都银行的现场检查结果显示,其贷款分类标准符合监管要求,未发现“虚假出表”“掩盖不良”等违规行为。此外,成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2025年三季度为13.2%)高于监管要求(10.5%),表明其有足够的资本抵御潜在风险。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对成都银行2024年年报出具了无保留审计意见,确认其财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审计报告中未提及不良贷款分类或拨备计提的异常情况,进一步验证了数据的真实性。
成都银行0.68%的不良贷款率真实反映了其资产质量,主要支撑依据如下:
建议: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0]及公开资料,因部分财务数据未直接披露,部分指标为估算。)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