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技术路线是否已触及天花板?市场与技术分析

本文通过市场数据、技术瓶颈与企业财务分析,探讨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是否已触及天花板,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3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6 分钟

增程式技术路线是否已触及天花板?——基于市场、技术与企业财务的综合分析

一、引言

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作为“过渡性”新能源技术路线,以“发动机发电+电机驱动”的模式解决了纯电汽车的“充电焦虑”,曾在2020-2023年迎来高速增长。然而,随着纯电技术(如高能量密度电池、800V高压平台)的快速迭代及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增程式路线的竞争力备受质疑。本文以理想汽车(LI)——全球增程式龙头企业——为核心样本,结合市场数据、技术趋势与财务指标,探讨增程式技术是否已触及天花板。

二、技术瓶颈:核心环节的迭代空间受限

增程式的核心逻辑是“燃油发电补能”,其技术瓶颈主要集中在发动机效率、电池成本与系统集成三大环节:

  1. 发动机效率已接近物理极限:增程式的发动机仅用于发电,无需适配复杂的变速箱,因此热效率可提升至40%以上(如理想的1.5T四缸发动机热效率达40.5%)。但受限于内燃机的物理特性,进一步提升至45%以上需大量研发投入(如采用稀薄燃烧、可变气门正时等技术),且边际收益递减。
  2. 电池成本仍占比过高:增程式电池容量通常为40-60kWh(约为纯电汽车的1/3),但成本仍占整车的20%-25%(理想2024年电池成本约30亿元,占总营收的2.08%)。若电池成本无法降至100美元/kWh以下,增程式的“低成本优势”将被纯电汽车(如比亚迪秦PLUS EV,电池成本已低于120美元/kWh)侵蚀。
  3. 系统集成复杂度提升:增程式需整合发动机、发电机、电机、电池四大部件,重量较同级别纯电汽车高10%-15%(理想L7整备质量2.3吨,比蔚来ES6重150kg)。重量增加不仅影响续航(每增加100kg,续航减少5%-8%),还提升了底盘设计难度,进一步压缩了技术迭代空间。

三、市场表现:增长放缓与份额收缩

从市场数据看,增程式的高速增长期已过,市场份额呈收缩趋势

  • 全球销量增速放缓:2023年全球增程式汽车销量约80万辆,同比增长15%,但较2022年的35%增速大幅下滑(数据来源:券商API[0])。
  • 中国市场份额收缩:作为增程式的主要市场,中国增程式销量占新能源汽车的比例从2022年的18%降至2024年的12%(理想2024年销量37万辆,同比增长8%,但占中国新能源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5.2%降至2024年的3.8%)。
  • 竞争格局恶化:纯电汽车(如特斯拉Model Y、比亚迪元PLUS)的续航已突破700km,充电时间缩短至30分钟(800V高压平台),彻底解决了“长途焦虑”。增程式的“无充电焦虑”优势逐渐弱化,导致其目标用户(家庭用户)向纯电转移。

四、企业财务:增长乏力与估值承压

理想汽车作为增程式龙头,其财务数据直接反映了路线的可持续性:

  1. 收入增长放缓:2024年理想营收1444.6亿元(CNY),同比下降4.5%(券商API[0]),为上市以来首次负增长。主要原因是增程式车型(L系列)的市场需求饱和,而纯电车型(如理想MEGA)尚未形成规模效应(2024年纯电销量仅2万辆)。
  2. 毛利率与净利润率承压:2024年理想毛利率20.5%(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净利润率5.6%(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核心原因是电池成本(占比20%)与发动机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110.7亿元,占比7.7%)的上升,挤压了利润空间。
  3. 估值低于纯电同行:理想当前PE( trailing)为20.56倍,远低于纯电龙头特斯拉(35倍)与比亚迪(28倍);EV/EBITDA为10.3倍,也低于蔚来(12倍)与小鹏(11倍)。估值差异反映了市场对增程式“过渡性”的预期——增程式的长期价值低于纯电。

五、结论:未完全触及天花板,但增长空间受限

综合以上分析,增程式技术路线尚未完全触及天花板,但已进入“低速增长期”

  • 短期(1-2年):增程式仍有市场需求,尤其是在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的三、四线城市及长途出行场景(如理想L9的1315km综合续航仍具竞争力)。
  • 中期(3-5年):若纯电技术(如半固态电池、超快充)进一步突破,增程式的“无充电焦虑”优势将消失,市场份额可能降至5%以下。
  • 长期(5年以上):增程式或成为“ niche市场”(如越野、商用车)的选择,而非主流新能源路线。

六、建议:企业需加速技术迭代与路线转型

对于理想等增程式企业,需通过技术优化(如提升发动机热效率至45%、降低电池成本至100美元/kWh)延长路线生命周期,并加速纯电转型(如理想MEGA的800V高压平台),避免因增程式瓶颈导致的增长停滞。

综上,增程式技术路线虽未完全“触顶”,但已过“黄金期”,其未来命运取决于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的变化。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