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液冷行业技术路线融合的驱动因素、主要方向及市场影响,探讨冷板式、浸没式、AI智能控制等融合方案的优势,并预测未来市场规模及产业链变化。
液冷技术作为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HPC)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关键散热解决方案,近年来随着算力需求爆发与“双碳”目标推动,其技术路线正从“单一化”向“融合化”加速演进。传统液冷技术(如冷板式、浸没式、喷淋式)因各自局限性(如冷板式的散热效率瓶颈、浸没式的维护复杂度),难以满足未来高密算力、低能耗及场景多样化的需求。技术路线融合已成为行业突破瓶颈、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方向,也将重塑液冷产业链的价值分配格局。
随着AI大模型、元宇宙等应用的普及,服务器算力密度从2020年的5-10kW/机柜飙升至2025年的20-30kW/机柜(部分高端机型可达50kW以上)。传统风冷技术(散热效率约100W/㎡·K)已无法应对,而单一液冷路线(如冷板式约500W/㎡·K、浸没式约1000W/㎡·K)仍存在“效率-成本”的平衡难题。融合型液冷(如“冷板式+浸没式”组合)可通过“精准散热+全域覆盖”,将散热效率提升至1500W/㎡·K以上,满足高密算力需求。
数据中心能耗占全球总能耗的3%以上,其中散热系统占比约40%。液冷技术的PUE(电源使用效率)可降至1.1以下(风冷约1.5-1.8),但单一路线的能耗优化空间已接近极限。融合型液冷(如“液冷+余热回收”)可将散热过程中产生的余热用于供暖、工业加热等场景,实现“能耗-价值”的转化,符合“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发展要求。
液冷应用场景从数据中心向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5G基站(射频单元散热)、医疗设备(高精密仪器散热)扩展,不同场景对散热效率、维护成本、安全性的要求差异显著。单一技术路线(如浸没式适用于高密数据中心,但不适用于汽车的震动环境)无法覆盖所有场景,融合型液冷(如“冷板式+喷淋式”)可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场景适配性”与“技术通用性”的平衡。
冷板式液冷通过液体流经服务器内部的冷板带走热量,具有维护方便、成本较低的优势,但散热效率受限于冷板与芯片的接触面积;浸没式液冷将服务器完全浸入绝缘液体中,散热效率高,但液体更换与设备维护复杂度高。两者融合后,可采用“冷板+局部浸没”模式:对CPU、GPU等核心部件采用浸没式散热(解决高密发热问题),对内存、硬盘等辅助部件采用冷板式散热(降低维护成本)。该模式可将散热效率提升30%以上,同时维护成本降低20%(相较于纯浸没式)。
传统液冷系统的流量、温度控制依赖人工或简单传感器,无法实时适配算力负载的动态变化(如AI模型训练时的算力波动)。融合AI技术后,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预测算力负载,实时调整液冷系统的流量、温度及散热路径(如优先为高负载部件分配更多冷却液),实现“负载-散热”的动态匹配。据行业测试,AI智能液冷系统可降低能耗15%-20%,同时延长设备寿命10%以上。
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需兼顾低温预热与高温散热)、5G基站(户外场景需抗震动、防腐蚀)等特殊场景,液冷技术正与空气、相变材料(PCM)等介质融合。例如,“液冷+相变材料”系统可在电池低温时,通过相变材料的放热为电池预热;在高温时,通过液冷带走相变材料吸收的热量,实现“全温度范围”的高效散热。该模式已被特斯拉、宁德时代等企业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有效提升了电池的循环寿命(约15%)与安全性。
据IDC 2024年预测,全球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120亿美元增长至2027年的450亿美元(CAGR约40%),其中融合型液冷占比将从2023年的15%提升至2027年的40%(约180亿美元)。中国市场因“双碳”目标与AI算力需求的双重驱动,融合型液冷市场增速将高于全球平均(CAGR约45%),2027年规模有望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
传统液冷企业(如英维克、佳力图)因单一技术路线的局限性,面临来自“技术融合型”企业的挑战。例如,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通过“冷板式+浸没式+AI”的融合方案,已占据数据中心液冷市场的30%以上份额;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新能源企业通过“液冷+相变材料”的融合方案,主导了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市场。未来,具备“技术融合能力+场景适配能力”的企业将成为行业龙头。
技术融合推动液冷产业链从“线性”向“网状”升级:
腾讯于2024年推出的“冷板式+浸没式+AI”融合液冷数据中心,采用“核心部件浸没式+辅助部件冷板式”的散热模式,结合AI算法实时调整液冷流量与温度。该数据中心的PUE降至1.08(全球最低水平之一),同时算力密度提升至35kW/机柜(相较于传统数据中心的10kW/机柜)。其液冷系统的能耗占比从传统数据中心的40%降至25%,每年节省电费约5000万元。
宁德时代2023年推出的CTP 3.0电池系统,采用“液冷+相变材料”融合方案:在电池模组间填充相变材料(如石蜡),当电池温度超过阈值时,相变材料吸收热量并融化;液冷系统则带走相变材料的热量,实现“快速散热”。该系统使电池的循环寿命提升至2000次以上(相较于传统液冷系统的1500次),同时在-20℃低温环境下,电池预热时间缩短50%(从30分钟降至15分钟)。
随着融合型液冷的普及,行业标准化(如液冷接口、AI控制协议、多介质兼容规范)将成为关键。目前,中国已成立“液冷技术标准工作组”(由工信部牵头),计划于2025年推出融合型液冷的国家强制标准,这将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如避免重复开发兼容接口),加速技术普及。
融合型液冷将进一步与“余热回收”技术结合,实现“散热-能源再利用”的闭环。例如,数据中心的液冷余热可用于周边居民供暖(如微软爱尔兰数据中心的余热回收项目),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液冷余热可用于车内空调(如比亚迪汉EV的“电池余热回收系统”)。该模式将使液冷系统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
融合型液冷将从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向更多场景渗透,如医疗设备(高精密仪器的恒温散热)、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的高密散热)。例如,西门子已推出“液冷+AI”的工业机器人散热系统,可将机器人的运行温度控制在±1℃以内(相较于传统风冷的±5℃),提升了机器人的精度(约10%)与寿命(约20%)。
液冷技术路线融合是行业应对算力密度提升、能耗约束及场景多样化的必然选择,其核心逻辑是“互补单一技术的局限性,提升综合效率与适应性”。融合型液冷不仅将推动市场规模加速增长(2027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50亿美元),还将重塑产业链的竞争格局(技术融合型企业成为龙头)与价值分配(上游零部件企业需提升兼容性,中游企业需强化系统集成能力)。未来,具备“技术融合能力+场景适配能力+标准化能力”的企业将占据行业制高点,而融合型液冷也将成为“双碳”目标下,支撑数字经济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