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永辉超市生鲜业务的供应链壁垒、门店布局及用户认知等核心竞争力,探讨其面对生鲜电商与社区团购竞争的战略调整与财务支撑能力,评估其生鲜优势的可持续性。
永辉超市(601933.SH)作为中国大陆“农改超”模式的典范企业,以“生鲜特色”为核心竞争力,凭借“民生超市、百姓永辉”的品牌形象占据了国内连锁超市市场的重要份额。近年来,随着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等新型业态的崛起,其生鲜优势面临一定挑战。本文从核心竞争力、财务支撑、市场环境及战略调整四大维度,分析永辉超市生鲜优势的保持能力。
永辉的生鲜优势源于长期积累的供应链壁垒、门店布局及用户认知,这三大要素构成了其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永辉是国内最早推行“农超对接”的超市企业之一,通过直接与农户或农业合作社签订采购协议,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传统生鲜流通环节通常有3-4层,永辉直采比例约60%-70%)。这一模式带来两大优势:
此外,永辉拥有自建冷链物流体系(全国布局10余个冷链配送中心,覆盖300+城市),确保生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品质稳定。这一供应链能力是电商平台(如叮咚买菜)难以比拟的——电商的冷链物流主要依赖第三方,且配送环节多(从仓库到用户手中需1-2天),新鲜度易受影响。
永辉以“大卖场+社区超市”为核心业态,截至2025年三季度,门店总数约1500家(其中社区超市占比约60%),覆盖全国31个省份,尤其在二三线城市形成了密集的网络布局。这种布局的优势在于:
永辉“百姓永辉”的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尤其在其总部所在地福建及周边省份,用户对其生鲜产品的“新鲜、实惠”形成了强烈认知。据2024年永辉会员调研,82%的用户认为“永辉生鲜是购买新鲜食材的首选”,这种品牌信任度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难以被电商平台(如多多买菜)的“低价”策略轻易取代。
2025年三季度,永辉超市实现总收入424.34亿元(同比下降约3%),净利润-7.96亿元(同比亏损扩大)。短期亏损主要源于门店调改与供应链升级的短期成本投入,但并未动摇其生鲜业务的核心布局。
这些短期成本投入旨在优化资源配置,将更多资源集中于生鲜业务的核心门店(如社区超市),长期来看将提升运营效率。
尽管整体亏损,但生鲜业务仍是永辉的核心收入与利润来源。据2024年年报,生鲜业务收入占比约45%(约250亿元),毛利率约1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0%)。这一数据说明,生鲜业务的盈利能力仍强于其他品类(如食品、日用品),是永辉的“利润引擎”。
截至2025年三季度,永辉的货币资金余额为33.58亿元,流动资产总额为112.39亿元,资产负债率约56%(低于行业平均水平60%)。充足的现金流与稳健的资产结构,为其生鲜业务的长期投入(如供应链升级、门店调改)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生鲜电商(如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社区团购(如多多买菜、美团优选)的崛起,对永辉的线下生鲜业务形成了一定冲击。但永辉通过战略调整,有效应对了市场变化。
为应对竞争,永辉采取了**“线下强化体验、线上补充覆盖”**的战略:
永辉超市的生鲜优势具备持续保持的能力,核心逻辑如下:
风险提示:需警惕生鲜电商(如盒马鲜生)的“线下+线上”模式对其市场份额的挤压,以及生鲜成本(如蔬菜、肉类价格)上涨对利润空间的压缩。
综上,永辉超市通过强化核心竞争力、优化战略布局,有望保持其生鲜优势,巩固在国内连锁超市市场的地位。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