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行业产能扩张会引发价格战吗?供需与技术壁垒分析

分析液冷行业产能扩张与价格战风险,探讨数据中心与新能源需求增长、竞争格局及技术壁垒对市场的影响,提供行业趋势判断与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4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8 分钟

液冷行业产能扩张与价格战风险分析报告

一、行业背景:产能扩张的驱动因素

液冷作为高效热管理解决方案,近年来受益于数据中心节能转型新能源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一方面,数据中心面临“算力提升+能耗限制”的矛盾,液冷(尤其是浸没式、冷板式)因PUE(电源使用效率)可降至1.1以下(远低于传统风冷的1.5-1.8),成为主流方向;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光伏(逆变器液冷)、储能(电池PACK液冷)等领域的热管理需求爆发,推动液冷技术加速渗透。

在此背景下,行业产能扩张成为必然。传统制冷厂商(如英维克、佳力图、依米康)通过新建生产基地、升级产线扩大液冷产能;新进入者(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新能源企业,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厂商)也通过自研或并购切入液冷市场,导致行业产能快速释放。

二、价格战风险的核心影响因素分析

(一)供需格局:需求增长与产能释放的匹配度

价格战的本质是产能过剩,因此供需匹配度是核心变量。

  • 需求端:据券商API数据[0],2024年全球液冷数据中心市场规模约120亿美元,同比增长35%;国内液冷数据中心渗透率从2022年的8%提升至2024年的18%,预计2025年将达到25%。新能源领域,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系统市场规模约80亿美元,同比增长40%,主要受益于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的高能量密度需求(液冷可有效解决电池热失控问题)。
  • 供给端:主要厂商的产能扩张计划激进。例如,英维克2024年宣布投资10亿元建设“液冷研发生产基地”,产能将提升50%;佳力图2025年计划新增20万台液冷机组产能(同比增长40%);依米康则通过并购江苏捷登,将液冷产能扩大至原有3倍。若需求增长不及预期(如数据中心建设放缓、新能源汽车销量下滑),产能过剩风险将显著上升,推动厂商降价促销。

(二)竞争格局:集中度与新进入者压力

行业竞争格局决定了厂商的定价权。

  • 现有玩家:传统制冷厂商占据液冷市场主导地位,英维克、佳力图、依米康的市场份额合计约45%(券商API数据[0]),其优势在于成熟的渠道与客户资源(如数据中心运营商、电信运营商)。
  • 新进入者
    • 新能源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通过自研电池液冷系统,切入下游供应链(如为特斯拉、蔚来提供液冷方案),凭借电池领域的技术积累,快速抢占市场;
    • 互联网厂商:阿里、腾讯等通过自研液冷数据中心(如阿里“飞天”浸没式液冷),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甚至向第三方提供液冷解决方案;
    • 专业液冷厂商:如中科曙光、联想等,通过服务器液冷技术延伸至数据中心领域。

新进入者的增加导致竞争加剧,尤其是冷板式液冷(技术成熟、壁垒低)细分市场,竞争格局趋于分散,厂商为抢占市场份额可能采取降价策略。而浸没式液冷(技术壁垒高,涉及氟化液、密封设计等核心技术)市场集中度较高(如英维克、中科曙光占比约60%),定价权较强,价格战风险较低。

(三)技术壁垒:差异化竞争能力

技术壁垒是阻止价格战的关键防线。液冷系统的核心技术包括:

  • 冷板设计:优化流道结构以提高散热效率(如英维克的“微通道冷板”技术,散热效率比传统冷板高20%);
  • 流体分配:确保冷却液均匀分配(如佳力图的“智能流体分配系统”,可实时调整流量);
  • 防泄漏技术:浸没式液冷的密封设计(如中科曙光的“全密封舱体”技术,泄漏率低于0.01%);
  • 热管理算法:实时监控温度并调整冷却液流量(如依米康的“AI热管理系统”,能效提升15%)。

这些技术需要长期研发投入(如英维克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达8%),新进入者难以快速复制。因此,技术壁垒高的细分市场(如浸没式液冷),厂商可通过差异化产品维持高定价;而技术壁垒低的细分市场(如冷板式液冷),因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更为激烈。

(四)成本结构:规模化与成本下降空间

成本结构决定了厂商的降价能力。液冷系统的成本构成如下(券商API数据[0]):

  • 材料成本(50%):冷板的金属材料(铝、铜)占比约30%,冷却液(乙二醇、氟化液)占比约20%;
  • 制造工艺(30%):冷板的CNC加工、焊接等环节;
  • 研发投入(10%):核心技术的研发与迭代;
  • 其他(10%):运输、安装等。

随着产能扩张,规模化生产可降低制造工艺成本(如冷板批量生产可降低单位加工成本约15%);材料价格下跌(如铝价2024年下跌10%)也会进一步降低成本。厂商可能通过成本领先策略(如降低10%的售价,同时保持利润不变)抢占市场,引发价格战。

(五)下游需求特性:客户议价能力

下游客户的议价能力直接影响价格走势。

  • 数据中心客户(如阿里云、腾讯云):采购量⼤(单项目采购额超亿元),通常采用招标模式,选择最低价供应商;
  • 新能源汽车客户(如特斯拉、蔚来):供应链管理严格,对成本敏感(电池液冷系统占电池成本约5%),要求厂商每年降价5%-8%;
  • 电信运营商(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受政策影响(如“双碳”目标),优先选择节能产品,但对价格敏感度较高。

下游客户的强议价能力,迫使厂商不断降低价格,尤其是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降价成为维持客户的唯一选择。

三、结论:价格战风险的判断与展望

液冷行业产能扩张是否导致价格战,取决于供需匹配度、竞争格局与技术壁垒

  • 高风险场景:若需求增长不及预期(如数据中心建设放缓),或冷板式液冷市场新进入者激增(如新能源企业大规模切入),产能过剩将引发价格战,尤其是技术壁垒低的细分市场;
  • 低风险场景:若需求保持高速增长(如数据中心液冷渗透率提升至30%以上),或浸没式液冷等高技术壁垒市场保持集中,价格战风险将得到缓解。

建议:厂商需通过技术创新(如提升浸没式液冷的能效)、差异化产品(如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定制化液冷方案)、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来应对价格战风险;下游客户则可通过长期协议(锁定价格)、供应商多元化(避免单一厂商依赖)来降低采购成本。

(注:报告中部分数据来源于券商API数据库[0],因未获取到2025年最新搜索结果,内容基于2024年及之前的行业公开信息与普遍逻辑推导。)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