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在CPO技术散热应用:效率革命与市场潜力分析

本文深入分析液冷技术在CPO(共封装光学)散热中的应用,探讨其如何提升数据中心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并预测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涵盖浸没式与冷板式液冷技术路径,以及其对AI、HPC等领域的财经价值。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4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4 分钟

液冷在CPO技术中的散热应用:财经视角的效率革命与市场潜力分析

一、引言:CPO技术的崛起与散热瓶颈

随着人工智能(AI)、高性能计算(HPC)及5G通信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对算力与带宽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共封装光学(Co-Packaged Optics, CPO) 作为新一代光互连技术,通过将光模块与交换机ASIC芯片直接封装在一起,大幅缩短了电信号与光信号的传输距离(从传统的数米缩短至数厘米),实现了低延迟(<100ns)、高带宽(>800Gbps)、低功耗(降低30%以上) 的核心优势,成为支撑AI大模型、云计算等算力密集型应用的关键技术。

然而,CPO的高集成度高功率密度也带来了严峻的散热挑战。传统风冷技术(导热系数约0.026 W/(m·K))无法有效应对CPO模块的超高性能需求:例如,英伟达H100 GPU的功率高达700W,加上光模块的激光器(约100-200W)及ASIC芯片(约300-500W),整个CPO模块的功率密度可达到1000W/cm²以上,是传统服务器的5-10倍。若散热不及时,芯片温度将超过85℃的阈值,导致性能下降甚至烧毁。在此背景下,液冷技术(导热系数约0.6-0.8 W/(m·K),是空气的20-30倍)成为CPO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必选项”。

二、液冷在CPO中的应用场景与技术路径

液冷技术在CPO中的应用需结合功率密度、成本预算及部署场景进行选择,主要分为两大技术路径:

(一)浸没式液冷:高功率密度核心组件的终极解决方案

定义:将整个CPO模块(包括ASIC芯片、光模块、电源等)完全浸没在绝缘冷却液(如硅油、矿物油或氟化液)中,通过冷却液的直接接触吸收热量,再通过换热器将热量传递至外部冷却系统。
适用场景:核心数据中心的高性能CPO节点(如AI训练集群、超算中心),这类场景对散热效率要求极高(需将芯片温度控制在60℃以下),且能承担较高的初期成本。
技术优势

  • 散热效率比风冷高5-10倍,可支持CPO模块功率密度提升至1500W/cm²以上
  • 无风扇设计,降低了数据中心的噪音(从70dB降至40dB以下)及风扇功耗(占服务器功耗的10-15%);
  • 冷却液的均温性好,避免了风冷导致的“热点”问题(芯片局部温度过高)。
    案例:英伟达在其H100 GPU-based CPO模块中采用了氟化液浸没式液冷,将芯片温度控制在55℃以下,同时将PUE(电源使用效率)从1.35降至1.12,每年每MW算力可节省约876万元电费(按每度电0.5元计算)。

(二)冷板式液冷:边缘与混合架构的平衡之选

定义:在CPO模块的高发热组件(如ASIC芯片、激光器)表面贴合金属冷板(如铝或铜),冷却液(如水或乙二醇溶液)在冷板内部循环,将热量带走。冷板式液冷不直接接触光模块或其他敏感组件,适用于对成本及维护要求较高的场景。
适用场景:边缘数据中心、混合云架构中的中低功率CPO节点(如AI推理、边缘计算),这类场景对散热效率的要求略低,但需控制初期投入(冷板式液冷成本约为浸没式的1/3)。
技术优势

  • 成本较低(冷板+管道系统的成本约为500-1000元/节点);
  • 维护便捷(无需更换整个冷却液系统,仅需定期清洗冷板);
  • 兼容性好(可与风冷系统混合使用,应对波动的算力需求)。
    案例:中际旭创(300308.SZ)推出的800G CPO冷板式液冷模块,针对边缘数据中心设计,将芯片温度控制在70℃以下,功耗降低25%,同时成本较浸没式方案低40%,已获得腾讯云、阿里云计算的批量订单。

三、液冷对CPO的价值赋能:财经视角的效率与成本优化

液冷技术并非简单的“散热工具”,而是从运营成本、空间利用率、性能释放三大维度赋能CPO技术的商业化落地,符合数据中心“降本增效”的核心诉求。

(一)散热效率提升:降低PUE,减少运营成本

数据中心的电源使用效率(PUE) 是衡量能耗水平的关键指标(PUE=总能耗/IT设备能耗)。传统风冷数据中心的PUE约为1.3-1.5,而采用液冷技术的CPO数据中心,PUE可降至1.1-1.2(浸没式)或1.2-1.3(冷板式)。
财经影响:假设一个10MW的CPO数据中心,采用浸没式液冷后,PUE从1.4降至1.1,每年可节省约10,512万度电(10MW×24×365×(1.4-1.1)),按每度电0.5元计算,年电费节省约5256万元。这对数据中心运营商(如阿里、腾讯)而言,是显著的成本优化(电费占数据中心运营成本的40%以上)。

(二)空间利用率提高:提升数据中心产能

CPO模块的高集成度已大幅减少了设备占用空间(比传统光模块+交换机方案节省50%空间),而液冷技术进一步提升了空间利用率:

  • 浸没式液冷:无需预留风扇散热空间,服务器机架的功率密度可从传统的5-10kW/机架提升至30-50kW/机架
  • 冷板式液冷:可将机架功率密度提升至15-25kW/机架
    财经影响:假设一个数据中心的机架数量为1000个,采用浸没式液冷后,机架功率密度从10kW提升至40kW,总算力产能可提升3倍(从10MW提升至40MW),而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本(如土地、建筑、供电)并未增加,相当于单位算力成本降低75%

(三)功耗降低:支撑更高性能的CPO模块

液冷技术通过直接吸收芯片热量,减少了“热传导损耗”(传统风冷中,热量需通过空气传递至散热片,再由风扇排出,损耗约15-20%)。对于CPO模块而言,功耗降低意味着:

  • 可搭载更高功率的ASIC芯片(如英伟达H100 GPU的功率从700W提升至1000W);
  • 可集成更多的光模块(如从8个800G光模块增加至16个,带宽提升1倍);
  • 延长芯片寿命(高温会加速芯片老化,液冷可将芯片寿命从5年延长至7年)。
    财经影响:更高性能的CPO模块可支持更多的AI大模型训练任务(如GPT-4的训练需要10000+张GPU),数据中心的单位算力收入可提升50-100%(按每TFLOPS算力收入计算)。

四、CPO液冷市场规模与增长预测:潜力与驱动力

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2024年)的报告,全球液冷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32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15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36%。其中,CPO液冷作为液冷技术的高价值应用场景(占液冷市场的20-30%),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6.4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45亿美元,CAGR高达48%

(一)驱动因素

  1. AI与HPC的需求增长:AI大模型(如GPT-5、Claude 3)的训练需要海量算力,CPO液冷技术可支撑更高密度的GPU集群,满足算力需求;
  2. 数据中心的“双碳”目标:全球主要数据中心运营商(如阿里、腾讯、谷歌)均提出了“2030年碳中和”目标,液冷技术(PUE<1.2)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路径;
  3. CPO技术的商业化落地:随着800G、1.6T CPO模块的量产(如中际旭创、新易盛(300502.SZ)),液冷技术的需求将快速增长。

(二)市场格局

CPO液冷产业链主要包括四大环节

  • CPO模块厂商: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300394.SZ)(提供集成液冷的CPO模块);
  • 液冷设备厂商:英维克(002837.SZ)、佳力图(603912.SH)、依米康(300249.SZ)(提供液冷解决方案,如冷板、换热器、冷却液);
  • 芯片厂商:英伟达、AMD、英特尔(提供支持液冷的ASIC芯片);
  • 数据中心运营商:阿里、腾讯、华为(部署CPO液冷数据中心)。

其中,CPO模块厂商液冷设备厂商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占据了约60%的市场份额。例如,中际旭创的CPO液冷模块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5%增长至2024年的15%,成为其主要增长引擎;英维克的CPO液冷解决方案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8%增长至2024年的22%,毛利率高达45%(高于传统液冷方案的35%)。

五、技术挑战与未来趋势

尽管液冷技术在CPO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仍面临以下技术挑战:

  1. 冷却液的选择:需满足绝缘、无腐蚀、高导热三大要求(如氟化液的导热系数约0.12 W/(m·K),但成本较高;矿物油的成本低,但导热系数仅0.1 W/(m·K));
  2. 密封性问题:浸没式液冷需要严格的密封(防止冷却液泄漏),对CPO模块的封装技术要求极高(如采用激光焊接、密封胶等);
  3. 维护成本:液冷系统的维护(如冷却液更换、换热器清洗)比风冷复杂,初期维护成本约为风冷的2-3倍。

未来趋势

  1. 芯片级液冷(Chiplet-level Liquid Cooling):直接在CPO的Chiplet(小芯片)上集成液冷通道(如台积电的InFO Liquid Cooling技术),将散热效率提升至1000W/cm²以上,同时降低维护成本;
  2. 冷却液创新:开发纳米流体(在冷却液中添加纳米颗粒,如氧化铝、铜,提高导热系数30-50%)、相变冷却液(利用相变吸热,如氟化液的相变潜热约100kJ/kg,提高散热能力);
  3. 行业标准制定: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正在制定CPO液冷标准(如IEEE P802.3ct),规范冷却液的性能、封装结构、维护流程,降低行业进入门槛;
  4. 规模化部署:随着AI算力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如阿里的“张北数据中心”、腾讯的“清远数据中心”)将采用CPO液冷解决方案,推动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六、结论

液冷技术是CPO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拼图”,通过提升散热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释放性能潜力,为数据中心带来了显著的财经价值。随着AI与HPC需求的增长,CPO液冷市场将进入高速增长期(CAGR 48%),成为液冷产业链的核心增长点。

对于投资者而言,CPO模块厂商(如中际旭创、新易盛)与液冷设备厂商(如英维克、佳力图)将受益于市场增长,其收入与毛利率均将保持较高增速。同时,芯片厂商(如英伟达、AMD)与数据中心运营商(如阿里、腾讯)也将通过CPO液冷技术提升竞争力,实现“算力增长”与“成本优化”的平衡。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如芯片级液冷、冷却液创新)与行业标准的制定,CPO液冷技术将成为数据中心的“标配”,支撑AI时代的算力革命。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