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全球液冷行业区域竞争格局,亚太地区占52%市场份额,北美技术领先,欧洲政策推动。探讨中国、美国、欧盟等市场的政策、技术与需求差异,展望未来液冷技术发展趋势。
液冷技术(包括浸没式、直接液冷、间接液冷等)作为高功耗电子设备(如服务器、AI芯片、新能源电池)的关键散热解决方案,其区域竞争格局呈现**“亚太主导需求、北美引领技术、欧洲政策驱动”**的三元结构。根据2024年全球液冷市场规模(约120亿美元)及2025年上半年增长数据(同比增速约35%),亚太地区占比约52%(中国贡献其中60%以上),北美占比约30%(美国主导),欧洲占比约15%(欧盟国家为核心),其余地区(如中东、南美)占比不足3%。
这种格局的形成源于各区域在政策导向、技术积累、市场需求上的差异:亚太地区受益于数字经济与新能源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成为液冷需求的核心引擎;北美凭借芯片与液冷技术的创新优势,占据高端市场话语权;欧洲则通过严格的节能法规,推动液冷在数据中心、工业设备中的普及。
亚太地区是全球液冷市场的第一大需求端,2025年上半年市场规模约42亿美元(同比增长41%),核心驱动力来自数据中心、新能源及服务器制造业的需求爆发。
中国:政策与工程双轮驱动
中国是亚太液冷市场的核心,占亚太地区市场份额约70%。政策方面,“双碳”目标(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推动数据中心能效升级(要求PUE≤1.3),而液冷技术的能效比(比传统风冷高30%以上)使其成为首选;“东数西算”工程(规划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进一步扩大了液冷服务器的需求——据《中国数据中心发展报告(2025)》,2025年中国液冷数据中心占比将从2023年的15%提升至30%。
技术与企业布局方面,华为、浪潮、联想等龙头企业已形成完整的液冷解决方案能力:华为FusionCol液冷服务器支持PUE≤1.1,已应用于“东数西算”的甘肃庆阳、宁夏中卫等数据中心;浪潮的“液冷+AI”服务器(搭载英伟达H100 GPU)已获得腾讯、阿里等云计算厂商的批量订单。
印度与东南亚:新兴市场的潜力股
印度凭借互联网用户增长(2025年印度互联网用户达8.5亿)及云计算市场扩张(亚马逊AWS、谷歌Cloud在印度新建10个数据中心),液冷需求增速超过25%;东南亚国家(如越南、印尼)受益于制造业转移(服务器产能向东南亚转移),服务器液冷市场规模年增速约20%。
北美地区是液冷技术的创新源头,占全球液冷市场份额约30%,核心优势在于芯片与液冷技术的深度融合。
美国:高端液冷技术的主导者
美国拥有英特尔、英伟达、AMD等芯片巨头,其高功耗芯片(如英伟达H100 GPU、英特尔Sapphire Rapids CPU)推动了芯片级液冷(Direct-to-Chip)的普及——这类技术能将散热效率提升40%以上,满足AI训练、高性能计算(HPC)的需求。此外,亚马逊AWS、微软Azure等云计算厂商通过定制化液冷解决方案(如AWS Nitro System)降低数据中心能耗,推动液冷在大规模数据中心中的应用。
美国的创业公司(如Asetek、CoolIT Systems)专注于浸没式液冷技术,其产品占据全球服务器液冷市场约20%的份额。
加拿大:液冷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
加拿大的CoolIT Systems是全球领先的液冷解决方案供应商,其产品覆盖服务器、工作站等领域,客户包括戴尔、惠普等 OEM 厂商。
欧洲地区液冷市场份额约15%,增长动力来自严格的节能法规与数字经济转型。
欧盟:政策驱动的液冷普及
欧盟“数字欧洲计划”(Digital Europe Programme)要求数据中心PUE≤1.3(传统风冷数据中心PUE约1.5-1.8),液冷因能效优势成为达标关键。此外,欧盟“绿色协议”(Green Deal)推动工业设备(如新能源电池、工业机器人)采用液冷技术,降低碳排放。
欧洲企业:综合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施耐德电气、爱立信等欧洲企业通过液冷+配电+监控的综合解决方案,满足数据中心、工业客户的需求。例如,施耐德电气的Galaxy液冷UPS系统,将液冷技术与不间断电源结合,提升能效35%。
液冷行业的区域竞争将持续深化,亚太地区凭借需求规模优势保持主导地位,北美地区通过技术创新占据高端市场,欧洲地区则通过政策推动扩大应用场景。未来,龙头企业的区域布局将更加注重“本地化需求”(如亚太的成本敏感、北美的技术敏感、欧洲的节能敏感),而技术融合(如液冷+AI、液冷+新能源)将成为区域竞争的关键赛道。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