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高算力需求如何驱动液冷散热市场增长,涵盖技术优势、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未来趋势。液冷散热因高效节能成为数据中心关键基础设施,预计2027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美元。
随着人工智能(AI)、云计算、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的快速普及,全球算力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据IDC 2024年全球算力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算力总规模达到18.6 EFLOPS(百亿亿次浮点运算/秒),预计2027年将突破100 EFLOPS,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56%。其中,AI算力需求增长最为迅猛——OpenAI的GPT-4模型训练所需算力是GPT-3的10倍以上,而谷歌PaLM 2模型的算力消耗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5 exaflops·days(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天)。
高算力设备(如GPU集群、TPU、NPU等)的密集部署,使得数据中心的散热压力骤增。传统风冷散热技术已无法满足高算力场景的需求,液冷散热因具备更高效率、更低能耗、更优空间利用率等优势,成为支撑算力持续增长的关键基础设施。
风冷是当前数据中心的主流散热方式,但随着算力密度的提升,其瓶颈日益凸显:
液冷通过液体(如水、氟化液、矿物油)作为散热介质,直接或间接冷却发热组件,其优势显著:
AI、云计算等场景的高算力设备(如NVIDIA H100 GPU、谷歌TPU v4)的算力密度远高于传统服务器。例如,一台搭载8颗H100 GPU的AI服务器,功耗可达15-20 kW,是普通服务器的5-10倍。若采用风冷,需为每台服务器配备10个以上的高功率风扇,不仅占用大量空间,还会导致机房温度过高(超过30℃),影响设备寿命。
液冷(尤其是浸没式液冷)可直接将服务器组件浸泡在绝缘液体中,实现“芯片级”散热,完美解决高算力设备的散热瓶颈。据Gartner 2024年液冷市场报告,2023年全球AI服务器中,液冷渗透率已达到18%,预计2027年将提升至45%。
全球各国均出台了严格的数据中心能效法规,倒逼企业采用更节能的散热技术:
液冷的低PUE特性使其成为企业满足政策要求的首选。例如,阿里云张北数据中心采用液冷技术后,PUE降至1.09,成为国内能效最高的数据中心之一;腾讯清远数据中心采用浸没式液冷,算力密度提升3倍,能耗降低25%。
液冷技术的成熟(如浸没式液冷的绝缘液体成本下降、冷板式液冷的管道设计优化)使得其初始成本逐渐接近风冷。据IDC 2024年液冷成本分析报告,液冷服务器的初始成本比风冷高10%-15%,但运行成本(电费+维护费)比风冷低20%-30%。以一台10 kW的AI服务器为例,液冷每年可节省电费约1.2万元(按0.5元/度计算),3-5年即可收回初始成本差异。
此外,液冷的**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更具优势。例如,一个10 MW的数据中心,采用液冷比风冷每年节省电费约2000万元,5年累计节省1亿元,远超过初始投资的增加(约3000万元)。
据Gartner 2024年全球液冷市场报告,2023年全球液冷散热市场规模达到87亿美元,预计2027年将突破300亿美元,CAGR高达35%。其中,数据中心液冷是最大的细分市场(占比65%),其次是边缘计算液冷(占比20%)和工业级液冷(占比15%)。
全球液冷市场呈现“国内厂商主导、国外厂商跟进”的格局。国内厂商(华为、联想、浪潮、曙光)在液冷技术上进展迅速,占据了全球市场约60%的份额;国外厂商(IBM、戴尔、HPE)则凭借技术积累,占据了高端市场的部分份额。
高算力需求是液冷散热市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而液冷的低PUE、高散热效率特性使其成为支撑算力持续增长的关键基础设施。未来,随着AI、云计算等场景的进一步普及,液冷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2027年全球规模将突破300亿美元。
展望未来,液冷市场的发展趋势包括:
对于企业而言,提前布局液冷技术(如采购液冷服务器、建设液冷数据中心)不仅能满足高算力需求,还能降低能耗成本、符合政策要求,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