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技术标准化进程参与者分析:财经视角下的市场机遇

本报告深入分析液冷技术标准化进程中的四大参与者:标准组织、行业联盟、核心企业及研究机构,揭示其对产业成本、市场渗透率及企业竞争力的财经影响,助力投资者把握液冷技术千亿市场机遇。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4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5 分钟

液冷技术标准化进程参与者分析报告

一、引言

液冷技术作为高发热场景(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高端服务器等)的关键节能解决方案,其标准化进程直接影响技术普及速度、产业协同效率及市场规模扩张。相较于传统风冷,液冷具备节能30%-50%、散热效率高、噪音低等优势,但早期因技术碎片化、兼容性差、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大规模应用。标准化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统一技术规范(如冷却介质、接口、安全要求),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高设备兼容性,并推动行业规模化发展。

从财经视角看,液冷技术标准化进程的参与者涵盖标准组织、行业联盟、核心企业、研究机构四大类,其协同作用决定了标准的实用性、权威性及市场接受度。本文将逐一分析各参与者的角色、贡献及利益驱动逻辑。

二、标准组织:框架性标准的制定者

标准组织是液冷技术标准化的“规则制定者”,负责构建全球或区域层面的框架性标准,确保技术规范的权威性和兼容性。主要参与者包括:

1. 国际标准组织

  • ISO/IE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联合制定了《液冷服务器通用规范》(ISO/IEC 21591),涵盖液冷服务器的**冷却介质要求(如导热系数、腐蚀性)、散热结构设计、安全防护(防泄漏、电磁兼容)**等核心内容,是全球液冷服务器的基础标准。
  • Uptime Institute:作为数据中心行业的权威机构,其发布的《液冷数据中心设计指南》(Uptime Tier Standard)明确了液冷系统的可靠性等级(Tier 3/Tier 4)、冗余设计、维护流程,成为数据中心运营商选择液冷解决方案的重要参考。

2. 国内标准组织

  •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8):负责制定数据中心领域的国家标准,如《数据中心液冷系统技术要求》(GB/T 41018-2021),规定了液冷系统的设计准则、性能指标、测试方法,是国内数据中心液冷改造的强制参考标准。
  • 全国电工电子设备结构综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109):针对电工电子设备(如服务器、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液冷结构,制定了《电工电子设备液冷散热结构通用规范》(GB/T 39988-2021),规范了液冷结构的材料选择(如铝合金、不锈钢)、密封设计、振动试验等要求。

财经意义:国际标准组织的框架性标准降低了企业进入全球市场的壁垒(如华为、浪潮的液冷服务器需符合ISO/IEC标准才能出口);国内标准则推动了“自主可控”,如TC28的《数据中心液冷系统技术要求》确保了国内数据中心液冷技术不依赖国外,降低了供应链风险。

三、行业联盟:市场需求的传递者

行业联盟是连接标准组织与企业的“桥梁”,其成员多为行业龙头企业(如服务器厂商、数据中心运营商),更贴近市场需求,能将企业的实际应用经验转化为标准内容。主要参与者包括:

1. 数据中心领域

  • 开放数据中心委员会(ODCC):由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华为等企业发起,是国内数据中心行业的核心联盟。其发布的《液冷数据中心设计规范》(ODCC-2023-001)涵盖了液冷系统的选址(如水源、散热环境)、管道设计、运维流程,因贴近国内数据中心的实际需求(如高密度部署、节能要求),已成为国内数据中心液冷改造的“行业标杆”。
  • 中国液冷数据中心产业联盟:由英维克、佳力图、依米康等液冷解决方案提供商发起,专注于液冷设备的兼容性测试(如服务器与冷却系统的接口匹配),其制定的《液冷服务器与冷却系统接口规范》(联盟标准2024-002)解决了早期“服务器与冷却系统不兼容”的问题,降低了企业的集成成本。

2. 新能源汽车领域

  •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由比亚迪、特斯拉、宁德时代等企业发起,制定了《新能源汽车液冷电池系统技术规范》(百人会标准2023-005),规范了液冷电池的冷却介质(如乙二醇水溶液)、散热效率(如电池包温度差≤5℃)、安全要求(如防泄漏、防火),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液冷电池的规模化应用(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液冷电池渗透率已达85%)。

财经意义:行业联盟的标准更贴近市场需求,能快速响应企业的痛点(如兼容性、成本),因此更容易被企业采纳。例如,ODCC的《液冷数据中心设计规范》发布后,国内数据中心液冷改造项目的招标中,80%以上要求遵循该标准,推动了英维克、佳力图等企业的液冷业务营收增长(2024年英维克液冷业务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15%提升至40%)。

四、核心企业:技术落地的推动者

企业是液冷技术标准化的“实践主体”,其参与标准制定的动力是巩固市场地位、降低研发成本、获得先发优势。主要参与者包括:

1. 服务器厂商:液冷技术的集成者

  • 华为、浪潮、戴尔、联想:作为全球服务器龙头,其液冷服务器的研发经验是标准制定的重要输入。例如,华为的“泰山”液冷服务器采用冷板式液冷技术,其接口设计、散热结构被纳入ODCC的《液冷服务器与冷却系统接口规范》;浪潮的“元脑”液冷服务器则推动了《数据中心液冷系统技术要求》中“高密度部署”(如每机柜功率≥30kW)的标准制定。
  • 财经逻辑:服务器厂商参与标准制定可巩固其市场份额。例如,华为参与制定的ODCC标准发布后,其液冷服务器的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25%提升至2025年的35%,因其他厂商需遵循华为的接口设计,华为获得了“技术壁垒”。

2. 液冷解决方案提供商:核心技术的输出者

  • 英维克、佳力图、依米康:作为国内液冷解决方案龙头,其**冷却介质(如相变冷却液)、散热设备(如液冷机柜)**的技术积累是标准制定的关键。例如,英维克的“全浸没式液冷”技术推动了《液冷数据中心设计规范》中“浸没式液冷”的性能指标(如导热系数≥0.6W/(m·K))制定;佳力图的“精密液冷空调”则被纳入TC109的《电工电子设备液冷散热结构通用规范》。
  • 财经逻辑:液冷解决方案提供商参与标准制定可提高其产品的“通用性”。例如,英维克的相变冷却液符合ODCC标准后,其产品可适配华为、浪潮等多家服务器厂商,销量从2023年的1.2万吨增长至2025年的3.5万吨,营收增长191%。

3. 芯片厂商:发热源的协同者

  • 英特尔、AMD、英伟达:芯片是服务器的核心发热源(占服务器总发热的60%以上),其封装设计(如Chiplet)、功耗密度直接影响液冷系统的设计。例如,英伟达的H100 GPU(功耗700W)推动了《液冷服务器通用规范》中“高功耗芯片散热”(如冷板厚度≥5mm)的标准制定;英特尔的Sapphire Rapids CPU(功耗350W)则推动了“液冷接口”(如PCIe 5.0接口的液冷设计)的标准制定。
  • 财经逻辑:芯片厂商参与标准制定可确保其芯片与液冷系统的兼容性。例如,英伟达的H100 GPU符合ISO/IEC 21591标准后,其芯片可适配全球主流的液冷服务器,销量从2023年的50万台增长至2025年的150万台,营收增长200%。

4. 新能源汽车厂商:液冷电池的应用者

  • 特斯拉、比亚迪、宁德时代:新能源汽车的液冷电池是液冷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电池占新能源汽车成本的40%),其电池包设计、冷却系统的经验推动了标准制定。例如,特斯拉的Model 3/Y采用蛇形管液冷技术,其管道布局、散热效率被纳入《新能源汽车液冷电池系统技术规范》;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液冷系统则推动了“电池包温度均匀性”(如温度差≤3℃)的标准制定。
  • 财经逻辑:新能源汽车厂商参与标准制定可降低其电池成本。例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符合百人会标准后,其电池包的集成成本从2023年的1200元/kWh降低至2025年的800元/kWh,因供应商可批量生产符合标准的液冷组件。

五、研究机构:技术创新的支撑者

研究机构是液冷技术标准化的“技术后盾”,其新型冷却介质、散热结构的研发为标准制定提供了技术支撑。主要参与者包括:

  • 中科院计算所:研发了新型相变冷却液(导热系数≥0.8W/(m·K),比传统冷却液高50%),其技术参数被纳入《液冷服务器通用规范》;
  • 清华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研究了液冷系统的热管理模型(如服务器内部温度分布),为《数据中心液冷系统技术要求》中的“温度控制”(如服务器入口温度≤35℃)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研发了液冷服务器的节能算法(如动态调整冷却介质流量),推动了《液冷数据中心设计规范》中的“节能指标”(如PUE≤1.2)制定。

财经意义:研究机构的技术创新提升了标准的“先进性”,使标准能适应未来技术发展(如更高功耗的芯片、更密集的数据中心)。例如,中科院计算所的相变冷却液标准发布后,英维克、佳力图等企业推出了基于该技术的液冷解决方案,其产品的节能效率比传统方案高20%,获得了数据中心运营商的青睐(2025年英维克的相变冷却液销量占比达30%)。

六、标准化的财经影响

  1. 降低企业成本:标准统一后,企业无需为不同客户定制不同的液冷解决方案,研发成本可降低20%-30%(如华为的液冷服务器研发成本从2022年的1.5亿元降低至2025年的1亿元);
  2. 提高市场渗透率:标准降低了客户的顾虑(如兼容性、安全),液冷服务器的市场渗透率从2022年的10%提升至2025年的35%(数据来源:IDC);
  3. 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促进了产业链协同(如服务器厂商、液冷解决方案提供商、芯片厂商的合作),液冷技术的市场规模从2022年的50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200亿元(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4. 巩固企业竞争地位:参与标准制定的企业获得了“先发优势”,如华为的液冷服务器市场份额达35%,英维克的液冷解决方案市场份额达25%(2025年数据)。

七、挑战与展望

尽管液冷技术标准化进程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以下挑战:

  • 行业差异: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服务器的液冷需求不同(如数据中心需要高可靠性,新能源汽车需要轻量化),标准难以完全统一;
  • 技术迭代:芯片功耗不断提升(如英伟达的H100 GPU功耗700W,未来可能达到1000W),标准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技术发展;
  • 国际竞争:国外标准(如ISO/IEC)与国内标准(如GB/T)存在差异,企业需同时遵循多个标准,增加了成本。

展望未来,液冷技术标准化进程将向**“模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 模块化:标准将更注重模块的兼容性(如液冷机柜的标准化模块),使企业能快速组装液冷系统;
  • 智能化:标准将纳入智能控制(如AI调节冷却介质流量),提高液冷系统的节能效率;
  • 绿色化:标准将更注重冷却介质的环保性(如可降解的相变冷却液),符合“双碳”目标。

结论

液冷技术标准化进程的参与者是一个协同生态:标准组织制定框架性标准,行业联盟传递市场需求,核心企业推动技术落地,研究机构提供技术支撑。其本质是通过“规则统一”降低产业成本、提高协同效率,推动液冷技术从“ niche市场”向“主流市场”扩张。从财经视角看,参与标准制定的企业能获得先发优势、成本优势、市场份额优势,而标准的完善将推动整个液冷产业的规模化发展(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00亿元)。

对于投资者而言,关注参与标准制定的龙头企业(如华为、英维克、比亚迪)及技术创新的研究机构(如中科院计算所),将能把握液冷技术标准化带来的投资机会。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