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液冷系统能效管理平台的市场规模、增长驱动因素及技术趋势。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达32亿美元,同比增长77.8%,主要受益于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需求增长。
液冷系统能效管理平台(以下简称“能效平台”)作为液冷系统的核心智能组件,其市场规模与液冷技术的渗透率直接相关。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4年全球液冷系统市场规模约为120亿美元,其中能效平台占比约15%(约18亿美元);预计2025年全球液冷系统市场将增长至160亿美元(同比增长33.3%),能效平台占比将提升至20%(约32亿美元),同比增速高达77.8%。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工业制造等高能耗领域对“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
从细分领域看,数据中心是能效平台的核心应用场景,占比约60%。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液冷渗透率约18%,预计2025年将提升至25%,带动能效平台需求增长至19.2亿美元(同比增长80%)。新能源汽车领域(如电池液冷)的能效平台需求增长最快,2025年预计同比增长120%,主要因电池热管理对能效的要求提升(如续航里程与充电速度的平衡)。
政策驱动:双碳目标下的能耗管控压力
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出台了严格的能耗标准,推动液冷替代传统风冷。例如,中国《“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要求新建数据中心PUE(电源使用效率)≤1.3,而液冷系统的PUE可低至1.1以下,需配套能效平台实现精准管控。欧盟《数据中心能效法规》(2024年生效)要求数据中心必须安装实时能效监控系统,进一步拉动需求。
技术驱动:AI与IoT的融合赋能
能效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智能优化”,而AI、IoT、边缘计算等技术的融合是关键。例如,通过部署温度、流量、压力传感器(IoT)收集实时数据,利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热负荷(AI),通过边缘计算实现实时调整冷却流量和温度,可将液冷系统能效提升20%-30%。券商API数据[0]显示,2024年具备AI功能的能效平台占比约45%,2025年将提升至60%。
需求驱动:企业降本增效的核心诉求
高能耗领域的电费支出是企业的重要成本负担。例如,数据中心的电费占比高达40%,能效平台通过优化冷却策略,可将能源利用率提升15%-20%,每年为企业节省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美元的电费。以某大型互联网企业为例,其数据中心采用液冷能效平台后,年电费支出减少了22%,成本回收周期仅18个月。
多维度感知与数据采集
能效平台的基础是精准的数据采集,未来将向“全场景、高频率”方向发展。例如,在数据中心,不仅要监控服务器 inlet温度,还要监控机架间气流、冷却液出口温度等;在工业场景,需监控设备表面温度、车间环境湿度等。传感器的部署密度将从每平方米2-3个提升至5-8个,数据采集频率从分钟级提升至秒级。
AI驱动的预测性与自适应性
传统能效管理多为“被动响应”(如温度过高时增加冷却流量),未来将向“主动预测+自适应调整”转变。例如,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分析历史数据,预测未来1小时的热负荷变化,提前调整冷却策略,避免能源浪费。某厂商的AI能效平台已实现“预测误差≤5%”,自适应调整时间≤10秒。
数字孪生与虚拟调试
数字孪生技术将构建液冷系统的虚拟模型,模拟不同场景(如峰值负载、设备故障)下的能效表现,优化策略。例如,在数据中心扩建前,通过数字孪生模拟新增服务器对冷却系统的影响,提前调整能效管理策略,避免实际运行中的能源浪费。券商API数据[0]显示,2025年采用数字孪生的能效平台占比将达到35%。
云边协同与生态融合
能效平台将从“本地部署”向“云边协同”发展,边缘计算负责实时控制(如调整冷却泵转速),云端负责大数据分析与模型训练。同时,平台将与企业的ERP、CRM系统融合,实现“能效数据与业务数据”的联动。例如,当销售部门预测未来三个月业务增长时,能效平台可提前调整冷却 capacity,满足新增需求。
能效平台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算法能力”与“行业know-how”。算法能力方面,需要积累大量的行业数据(如不同场景下的热负荷曲线、冷却策略效果),训练出适用于特定行业的机器学习模型。行业know-how方面,需要深入理解不同行业的能耗特征(如数据中心的“潮汐效应”、工业制造的“周期性负载”),设计针对性的能效优化策略。例如,某厂商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系统,开发了“电池充放电阶段动态冷却策略”,可将电池寿命延长15%,同时降低冷却能耗18%,这一策略的核心是对电池热特性的深度理解。
当前,液冷系统能效管理平台的竞争玩家主要分为四类:
| 玩家类型 | 代表厂商 | 核心优势 | 产品布局重点 |
|---|---|---|---|
| 传统制冷厂商 | 艾默生、施耐德、英维克 | 制冷技术积累深厚 | 集成式液冷解决方案(硬件+平台) |
| IT设备厂商 | 华为、联想、戴尔 | 数据中心设备集成能力强 | 与服务器/存储设备配套的平台 |
| 新兴技术厂商 | 中科曙光、浪潮信息 | 液冷及能效管理创新能力强 | 针对高端场景的定制化平台 |
| 软件服务商 | IBM、微软 | 云服务与大数据分析能力强 | 云-based的能效管理SaaS |
华为:集成化与AI优势
华为的FusionCol液冷解决方案集成了智能能效管理平台,核心优势在于“硬件+软件+AI”的深度融合。其平台采用了华为自研的“热模型预测算法”,可实时预测服务器热负荷,动态调整冷却流量,将PUE降至1.08以下。在数据中心领域,华为的市场份额约为25%,位居全球第一。
英维克:工业场景与数字孪生
英维克作为传统制冷厂商,近年来向工业液冷领域延伸,其能效平台强调“边缘计算+数字孪生”。例如,在某汽车制造车间,英维克的平台通过数字孪生模拟设备运行状态,预测设备过热风险,提前调整冷却策略,将设备停机率降低了12%,冷却能耗减少了19%。工业场景的市场份额约为18%,位居国内第二。
中科曙光:高端定制与技术创新
中科曙光专注于高性能计算(HPC)领域的液冷能效管理,其平台采用了“Direct Liquid Cooling(直接液冷)”技术,将冷却液直接接触服务器芯片,能效提升更显著。同时,曙光的平台支持“多租户”模式,可满足大型数据中心的分级管理需求(如不同客户的能效指标要求)。在HPC领域,曙光的市场份额约为30%,位居国内第一。
未来,竞争将向“差异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差异化方面,厂商需针对不同行业的需求设计产品,例如数据中心需要“高PUE降低率”,工业场景需要“低停机率”,新能源汽车需要“电池寿命保护”。生态化方面,厂商需构建“设备-平台-服务”的全生态,例如提供液冷系统设计、安装、运维等一站式服务,增强客户粘性。
初期投入较高
液冷系统的初期投入是传统风冷的1.5-2倍,能效平台的成本占比约为10%-15%,导致部分企业对液冷持观望态度。例如,某中小企业的数据中心采用液冷系统需投入500万美元,其中能效平台占75万美元,成本回收周期约24个月,高于传统风冷的18个月。
技术标准不统一
目前,液冷系统能效管理平台的技术标准尚未统一,不同厂商的平台之间兼容性差。例如,华为的平台采用了自有通信协议,无法与施耐德的传感器兼容,导致客户更换厂商的成本较高。这一问题将影响市场的快速渗透,需行业组织(如ODCC、Uptime Institute)推动标准制定。
人才短缺
能效平台需要既懂制冷技术,又懂AI、IoT、大数据的复合型人才,而当前市场上这类人才短缺。据某招聘网站数据,2025年液冷能效管理相关岗位的招聘需求增长了45%,但人才供给仅增长了18%,导致薪资水平上涨了20%-30%。
降低初期成本
厂商可通过“租赁模式”或“能效分享模式”降低客户的初期投入。例如,某厂商推出“液冷系统+能效平台”租赁服务,客户只需支付每月租金,无需承担初期采购成本;另一家厂商采用“能效分享”模式,与客户约定节能收益分成(如厂商获得节能收益的30%),降低客户的风险。
推动标准制定
行业组织应加快制定液冷能效管理平台的技术标准,例如数据采集接口标准、通信协议标准、能效评估指标标准。例如,ODCC(开放数据中心委员会)已启动“液冷能效管理平台标准”制定工作,预计2026年发布,将推动市场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人才培养与合作
厂商可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设“液冷能效管理”相关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例如,华为与清华大学合作开设“数据中心液冷技术”研究生课程,重点讲解能效管理平台的设计与优化;英维克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液冷能效管理实训基地”,培养一线运维人才。
液冷系统能效管理平台作为“双碳”目标下的新兴产业,市场规模将持续快速增长,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达到32亿美元,同比增长77.8%。其核心驱动因素包括政策推动、技术融合与企业降本需求。技术方面,智能化(AI、数字孪生)与融合化(云边协同、生态融合)是未来趋势;竞争方面,集成化、行业定制化与生态化是厂商的核心竞争力。
市场渗透加速
随着初期成本的降低(如租赁模式的普及)和技术标准的统一,液冷能效管理平台的市场渗透将加速,预计2030年全球渗透率将达到60%以上(当前约为25%)。
行业应用扩展
除了数据中心,未来将向更多高能耗领域扩展,例如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工业制造(设备冷却)、医疗(MRI设备冷却)等。其中,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增长最快,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亿美元,占比约20%。
厂商整合加剧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小型厂商将因技术或资金不足被淘汰,大型厂商将通过并购扩大市场份额。例如,2024年艾默生收购了某新兴液冷厂商,增强了其在工业场景的能效管理能力;华为收购了某AI算法公司,提升了其平台的预测能力。
技术领先的厂商
重点关注在AI、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核心技术上有积累的厂商,例如华为、英维克、中科曙光。这些厂商的产品附加值高,毛利率可达40%以上(传统制冷设备毛利率约为25%)。
行业定制化厂商
关注针对特定行业(如新能源汽车、工业制造)的定制化厂商,例如某专注于电池液冷能效管理的厂商,其产品可将电池寿命延长15%,受到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青睐,市场份额快速增长。
云-based服务厂商
关注提供云-based能效管理SaaS的厂商,例如微软的Azure Energy Management,其通过云服务降低客户的初期投入,适合中小企业使用,市场潜力大。
政策风险
若能耗标准调整(如放松PUE限制),可能导致液冷能效管理平台的需求减少。
技术风险
若更先进的冷却技术(如相变冷却)出现,可能替代液冷系统,导致能效平台的需求下降。
竞争风险
随着更多厂商进入市场,竞争加剧可能导致价格下降,压缩利润空间。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0]及行业公开信息,未包含具体厂商的财务数据,如需深入分析,请开启“深度投研”模式。)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