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行业产能协同网络分析:双碳目标下的绿色算力发展

本报告深入分析液冷行业产能协同网络的形成与双碳目标、算力需求爆发及能耗约束的关系,探讨系统集成商、零部件供应商与下游应用的协同模式,并展望未来生态化、数字化、绿色化趋势。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4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2 分钟

液冷行业产能协同网络财经分析报告

一、行业背景与市场驱动:双碳目标下的产能协同必要性

液冷技术作为数据中心、服务器等算力基础设施的核心节能方案,其产能协同网络的形成与双碳目标算力需求爆发能耗约束三大因素密切相关。

(一)双碳目标倒逼数据中心节能转型

数据中心是数字经济的“算力底座”,但能耗极高——据行业普遍认知,全球数据中心电力消耗占比约2-3%,且仍以每年10%以上速度增长。传统风冷系统的电源使用效率(PUE)约为1.5-1.8(即每提供1单位算力,需消耗1.5-1.8单位电力),而液冷系统(尤其是浸没式液冷)的PUE可降至1.2以下,节能效果显著。在“双碳”目标下,液冷成为数据中心实现“绿色算力”的关键路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加速产能协同。

(二)算力增长推动液冷产能扩张

随着人工智能(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普及,全球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如GPT-4等大模型对算力的需求是传统模型的10倍以上)。液冷服务器因能支持更高密度的算力部署(如单柜算力可提升2-3倍),成为高端算力基础设施的首选。下游客户(如互联网、金融、新能源等行业)对液冷产品的规模化需求,倒逼上游产能协同,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二、产能协同网络的核心构成:从“链”到“网”的生态体系

液冷行业产能协同网络以系统集成商为中枢,连接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下游应用场景,形成“研发-生产-交付”全链路协同。

(一)系统集成商:产能协同的“指挥中心”

系统集成商是液冷产能协同的核心,负责整合零部件、研发整体解决方案,并向客户交付终端产品(如液冷服务器、液冷数据中心)。以000977.SZ(浪潮信息)为例,其作为全球领先的IT基础设施提供商,已实现“全线服务器支持液冷”,并建成亚洲最大的液冷数据中心研发生产基地,具备从液冷服务器设计、核心部件定制到数据中心整体交付的全流程能力。系统集成商的作用在于:

  • 对接下游客户需求,定制化设计液冷解决方案(如为互联网公司提供高密算力液冷数据中心);
  • 联合零部件供应商研发关键技术(如散热材料、制冷系统的优化);
  • 整合产能资源,实现规模化生产(如浪潮的生产基地可快速响应批量订单)。

(二)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产能协同的“基础支撑”

液冷系统的核心零部件包括**制冷设备(如精密空调、液冷机组)、散热材料(如相变材料、导热硅胶)、泵阀与管道(如耐腐蚀泵、密封管道)**等。这些零部件的性能直接影响液冷系统的效率与可靠性。系统集成商与零部件供应商的协同主要体现在:

  • 联合研发:如浪潮与散热材料供应商合作,优化液冷服务器的散热结构(如冷板式液冷的散热片设计),提升散热效率;
  • 产能配套:零部件供应商根据系统集成商的订单需求,调整产能布局(如扩大高导热材料的生产规模),确保供应链稳定;
  • 质量管控:系统集成商对零部件进行严格检测(如泵阀的密封性、散热材料的导热系数),确保整体解决方案的可靠性。

(三)下游应用场景:产能协同的“需求引擎”

下游应用场景是液冷产能协同的“需求端”,其需求特征(如算力密度、节能要求、部署环境)决定了产能协同的方向。主要应用场景包括:

  • 互联网行业:如阿里云、腾讯云等云计算厂商,需要高密算力的液冷数据中心,以支持AI大模型、短视频等业务;
  • 金融行业:如银行、证券等机构,需要低延迟、高可靠的液冷服务器,以支撑高频交易、风险计算等核心业务;
  • 新能源行业:如光伏、风电企业,需要部署在偏远地区的液冷数据中心(如沙漠、高原),以适应极端环境并降低能耗。

下游客户的需求通过系统集成商传递至零部件供应商,推动产能协同向“定制化、规模化、高可靠性”方向发展。

三、产能协同模式与案例:以浪潮信息为例

浪潮信息作为液冷行业的领军企业,其产能协同模式可总结为“技术联合研发+定制化交付+生态联盟”,有效提升了产能效率与市场竞争力。

(一)技术联合研发:突破核心瓶颈

浪潮信息与零部件供应商(如散热材料、制冷设备厂商)建立“联合研发实验室”,共同攻克液冷技术难点。例如,针对浸没式液冷的“介质相容性”问题,浪潮与材料供应商合作研发了新型绝缘冷却液(如电子氟化液),解决了冷却液对服务器部件的腐蚀问题;针对冷板式液冷的“均温性”问题,联合研发了微通道散热结构,提升了散热效率(如单颗CPU的散热能力从150W提升至300W)。

(二)定制化交付:匹配客户需求

浪潮信息根据下游客户的具体需求,提供“按需定制”的液冷解决方案。例如,为某互联网公司定制的“高密液冷数据中心”,采用“浸没式液冷服务器+分布式制冷系统”,单柜算力达到500TFLOPS(是传统风冷数据中心的2.5倍),PUE降至1.15(比行业平均水平低0.3),满足了客户对“高算力、低能耗”的需求。这种定制化交付模式,既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又推动了产能协同的精准性。

(三)生态联盟:资源共享深化

浪潮信息联合零部件供应商、下游客户、科研机构建立“液冷生态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例如,与某制冷设备厂商合作,共享生产基地(如浪潮的液冷数据中心研发生产基地与厂商的制冷设备生产线联动),降低了产能扩张成本;与某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制定液冷技术标准(如液冷服务器的散热效率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四、产能协同的挑战与对策:从“痛点”到“破局”

尽管液冷行业产能协同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技术标准不统一供应链风险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等挑战。

(一)技术标准不统一:行业协同的“拦路虎”

目前,液冷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如液冷介质的规格、散热结构的设计规范),不同厂商的产品兼容性差(如A厂商的液冷服务器无法与B厂商的制冷系统配套),增加了客户的使用成本。对策:

  • 行业协会(如中国数据中心产业联盟)牵头制定统一标准(如《液冷数据中心技术规范》),规范液冷产品的技术参数;
  • 系统集成商与供应商联合推动标准落地(如浪潮参与制定的《浸没式液冷服务器技术要求》),提升产品兼容性。

(二)供应链风险:产能稳定的“隐患”

液冷核心零部件(如高端泵阀、导热材料)仍依赖进口(如美国的泵阀、日本的导热硅胶),受国际贸易摩擦、汇率波动等因素影响,供应链稳定性面临挑战。对策:

  • 加强供应链本地化(如浪潮在国内建立液冷零部件生产基地,培育本土供应商);
  • 建立“备用供应商”体系(如针对关键零部件,选择2-3家供应商,降低单一供应商依赖)。

(三)利益分配机制:协同可持续的“关键”

产能协同中,系统集成商、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如研发投入的分摊、利润的分成),容易导致协同关系破裂。对策:

  • 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如联合研发的投入由双方按比例分摊,成果收益按贡献分配);
  • 采用“长期战略协议”替代“短期订单”(如浪潮与供应商签订3-5年的长期协议,锁定价格与产能),增强协同的稳定性。

五、未来趋势:从“协同”到“共生”的生态进化

液冷行业产能协同网络的未来趋势将向生态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一)生态化:从“链”到“网”的升级

未来,液冷产能协同将从“线性产业链”升级为“网状生态”,涵盖研发、生产、交付、运维全流程。例如,系统集成商、供应商、客户、科研机构将形成“闭环生态”,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如液冷与AI结合的“智能散热系统”)、产能优化(如共享生产基地)、服务升级(如液冷数据中心的运维外包)。

(二)数字化:工业互联网的“赋能”

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如浪潮的“工业云”),产能协同将实现“数字化监控与预测”。例如,通过传感器收集液冷零部件的生产数据(如产量、质量),利用AI算法预测需求(如下游客户的液冷服务器订单量),提前调整产能布局,提升协同效率。

(三)绿色化:双碳目标的“深化”

液冷产能协同将更注重“绿色可持续”,例如:

  • 采用“可再生能源+液冷”模式(如液冷数据中心与光伏电站联动,用光伏电为液冷系统供电);
  • 推动液冷介质的循环利用(如浸没式液冷的冷却液回收再利用,降低资源消耗);
  • 优化产能布局(如将液冷生产基地建在新能源丰富的地区,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六、结论

液冷行业产能协同网络是实现“绿色算力”的关键支撑,其核心逻辑是通过系统集成商、零部件供应商、下游客户的协同,提升产能效率、降低成本、推动技术创新。尽管面临技术标准、供应链等挑战,但随着行业生态的完善、数字化技术的赋能,液冷产能协同将向更紧密、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数字经济的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注:报告中部分数据来源于券商API对000977.SZ的企业信息披露[0]。)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