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度分析永辉超市(601933.SH)估值合理性,通过PB、PS、ROE等核心指标对比行业均值,揭示其12倍PB的高估风险及转型期业绩压力,提供投资建议。
永辉超市作为中国零售行业的老牌企业,以“生鲜特色”和“农改超”模式起家,曾是国内超市连锁领域的龙头之一。近年来,受线上零售冲击、线下竞争加剧及自身战略调整(如门店调改、供应链升级)影响,公司业绩出现明显波动。本文通过基本面分析、财务指标拆解、估值方法应用及行业对比,系统评估永辉超市当前估值的合理性。
根据券商API数据[0],永辉超市成立于2001年,2010年上市,主营业务为超市连锁经营(大卖场、社区店为核心业态),以生鲜产品为特色,覆盖全国多个省份。2025年以来,公司推进“品质零售”转型,关闭227家亏损门店,调改93家门店,并升级供应商体系,短期业绩受转型成本拖累(2025年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7.96亿元),但长期旨在提升运营效率。
由于公司2025年三季度净利润亏损,**PE(市盈率)无法作为有效估值指标。结合零售行业特性(重资产、现金流稳定),本文选取PB(市净率)和PS(市销率)作为核心估值工具,并补充ROE(净资产收益率)**辅助判断。
PB是衡量公司估值与股东权益关系的核心指标,计算公式为:
[ \text{PB} = \frac{\text{股价}}{\text{每股净资产(BPS)}} ]
行业对比:零售行业(尤其是超市连锁)的PB估值通常处于2-4倍区间(如沃尔玛PB约2.5倍、家乐福PB约1.8倍),主要因行业属于“重资产、低毛利”类型,股东权益回报率(ROE)普遍较低。永辉超市12倍的PB远高于行业平均,核心驱动因素是股东权益大幅缩水(未分配利润亏损导致分母变小),而非股价合理上涨。
PS反映公司估值与收入规模的关系,计算公式为:
[ \text{PS} = \frac{\text{股价}}{\text{每股收入(Revenue PS)}} ]
行业对比:零售行业PS通常在0.5-1.5倍之间(如京东PS约0.8倍、拼多多PS约1.2倍)。永辉超市1倍的PS处于行业平均范围,但需结合收入增长性判断:2025年三季度收入较2019年同期下降约33%(635.43亿元→424.34亿元),收入端的萎缩使得1倍PS的“性价比”降低,短期支撑不足。
ROE是衡量公司股东权益回报率的核心指标,计算公式为:
[ \text{ROE} = \frac{\text{净利润}}{\text{股东权益}} ]
ROE为负说明公司未为股东创造价值,反而侵蚀了股东权益(未分配利润亏损102.84亿元)。从估值逻辑看,ROE是PB的核心支撑(( \text{PB} = \text{ROE} \times \text{PE} )),负ROE意味着PB缺乏基本面支撑,当前12倍PB属于“泡沫性估值”。
近年来,线上零售(如淘宝、京东)及社区团购(如美团优选、多多买菜)的崛起,严重挤压了线下超市的市场份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1-9月,全国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35.2%(同比提升4.1个百分点),线下超市的“流量入口”地位逐渐弱化。
永辉超市2025年三季度亏损的主要原因是转型成本:
尽管短期业绩承压,但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为正(11.40亿元),说明核心业务仍有现金流入,长期转型(如提升生鲜供应链效率、拓展线上渠道)或能改善业绩,但短期估值缺乏基本面支撑。
综合以上分析,永辉超市当前估值不合理,核心结论如下:
公司当前处于亏损状态(2025年三季度归母净利润-7.96亿元),收入持续下滑,而估值(PB12倍)却远高于盈利稳定的同行(如沃尔玛PB2.5倍)。这种“估值与基本面背离”的现象,主要源于市场对其“转型预期”的过度炒作,但转型效果尚未显现(如门店调改后的坪效提升未达预期)。
从估值合理性看,永辉超市当前股价(4.67元)高估,主要风险包括:
建议:短期(6-12个月)规避,待业绩好转(如净利润扭亏、收入止跌)或估值回归行业均值(PB降至4倍以下)后再考虑投资。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0],其中股价采用最近10个交易日均价4.67元,行业平均估值为常规零售行业水平假设。)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