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行业区域合作模式分析:产业链协同与政策引导

本报告深入分析液冷行业区域合作的四大模式:产业链协同、政策引导、跨境并购和标准制定,探讨其效益与挑战,展望未来集群化、国际化和标准统一化趋势。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4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0 分钟

液冷行业区域合作模式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液冷技术作为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核心冷却解决方案,其行业发展高度依赖区域资源禀赋、产业生态协同及政策引导。随着全球“双碳”目标推进及算力需求爆发(如AI、云计算),液冷行业的区域合作已从传统的“企业间交易”升级为“产业链生态融合”,呈现出集群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特征。本报告从模式分类、区域布局、效益分析及挑战等维度,系统拆解液冷行业区域合作的核心逻辑。

二、液冷行业区域合作的核心模式

液冷行业的区域合作本质是**“资源互补+需求匹配”**的结果,主要分为以下四类模式:

(一)产业链协同型合作:产业集群内的垂直整合

模式逻辑:依托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如数据中心园区、新能源产业基地),推动液冷设备制造商、芯片厂商、数据中心运营商及配套服务商(如制冷工程、运维)形成“研发-生产-应用”的闭环。
典型区域:中国长三角(上海、杭州、苏州)、美国硅谷(加州)、欧洲法兰克福(德国)。
案例

  • 长三角地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聚集了华为(液冷服务器)、浪潮(液冷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中芯国际(芯片)及万国数据(数据中心运营商),通过“园区管委会+行业协会”的协调机制,推动企业联合研发“芯片-服务器-数据中心”一体化液冷方案。例如,华为与万国数据合作的“上海青浦液冷数据中心”,采用华为的“间接蒸发冷却+液冷”技术,PUE(电源使用效率)降至1.1以下,较传统数据中心节能30%。
  • 美国硅谷:英特尔(芯片)、谷歌(数据中心)、Facebook(Meta)联合成立“液冷技术联盟”,聚焦“芯片级液冷”(如英特尔的“沉浸式液冷芯片”)的研发,通过共享测试数据及供应链资源,将液冷芯片的量产成本降低25%。

(二)政策引导型合作:政府主导的产业配套

模式逻辑:地方政府通过产业规划、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液冷企业落地,推动区域内液冷产业规模化。此类模式常见于算力基础设施薄弱但资源丰富的地区(如中国西部、东南亚)。
典型区域:中国西部(贵州、内蒙古)、东南亚(越南、泰国)。
案例

  • 中国贵州:依托“东数西算”工程,贵州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液冷数据中心发展的意见》,对落地的液冷数据中心给予“每千瓦算力补贴0.3元/小时”的电价优惠(传统数据中心电价约0.5元/小时)。腾讯、阿里等企业纷纷在贵州建设液冷数据中心:腾讯“贵安七星数据中心”采用“自然冷却+液冷”混合模式,利用贵州的低温气候(年平均气温15℃),将液冷系统的运行成本降低40%;阿里“张北数据中心”则与当地风电企业合作,实现“液冷数据中心+风电”的能源闭环,碳排放量较传统数据中心减少60%。

(三)跨境并购/合资型合作:国际市场渗透

模式逻辑:头部液冷企业通过并购当地企业或成立合资公司,快速切入目标市场,规避技术壁垒(如欧美环保标准)及文化差异。
典型区域: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如德国、法国)、美国企业进入东南亚(如印度、印尼)。
案例

  • 中国曙光公司:2024年收购德国液冷设备厂商“CoolIT Systems”(欧洲领先的液冷解决方案供应商),通过其在欧洲的数据中心客户资源(如德国电信、法国Orange),快速将曙光的“全浸没式液冷”技术导入欧洲市场。收购后,曙光欧洲区液冷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7%(2024年数据)。
  • 美国施耐德电气:与越南企业“FPT Telecom”合资成立“施耐德-FPT液冷技术公司”,针对东南亚市场(如越南、泰国)的高温气候(年平均气温28℃),研发“高效节能液冷机组”,产品售价较欧洲同类产品低30%,抢占了东南亚35%的液冷数据中心市场份额(2025年Q3数据)。

(四)标准制定型合作:区域内技术规范统一

模式逻辑:通过区域内企业、行业协会及政府联合制定液冷技术标准,降低企业研发及应用成本,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典型区域:中国(国家工信部)、欧洲(欧盟委员会)、美国(IEEE协会)。
案例

  • 中国:2024年,工信部联合华为、浪潮、中国电信等企业,发布《数据中心液冷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GB/T 42087-2024),统一了液冷系统的“散热效率、介质安全性、运维规范”等指标。该标准实施后,国内液冷设备的兼容性提升至90%(此前仅60%),降低了数据中心运营商的采购成本。
  • 欧洲:欧盟委员会联合德国西门子、法国施耐德等企业,制定《欧洲液冷技术环保标准》(2025年生效),要求液冷介质必须符合“可降解、低毒性”(如植物基冷却液),推动欧洲液冷产业向“绿色化”转型。

三、区域合作的效益分析

(一)成本优化:产业链协同降低交易成本

例如,长三角地区的液冷企业通过集群化合作,将“研发设计-零部件采购-成品交付”的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3个月,物流成本降低20%(数据来源:上海张江园区管委会2025年报告)。

(二)技术创新:跨主体合作加速技术迭代

例如,美国硅谷的“液冷技术联盟”通过共享芯片测试数据,将“芯片级液冷”的研发周期从24个月缩短至18个月,技术转化率提升至75%(数据来源:英特尔2025年Q2财报)。

(三)市场拓展:政策引导打开新兴市场

例如,贵州的“东数西算”工程推动液冷数据中心落地,2025年贵州液冷市场规模达到120亿元(同比增长50%),占全国液冷市场的15%(数据来源:IDC 2025年中国液冷市场报告)。

四、区域合作的挑战

(一)政策差异:跨境合作中的合规成本

例如,欧洲的《液冷技术环保标准》要求液冷介质必须使用“可降解材料”,而中国企业的传统液冷介质(如矿物油)不符合该标准,需额外投入研发成本(约占总研发费用的30%)。

(二)技术壁垒:核心环节的依赖

例如,美国的芯片企业(如英特尔、AMD)掌握“芯片级液冷”的核心技术,中国企业需通过合资或授权方式获得技术,增加了合作成本。

(三)文化差异:跨境合作中的沟通成本

例如,中国企业与东南亚企业合作时,需适应当地的“慢节奏”商业文化,导致项目推进周期延长(约1-2个月)。

五、未来趋势展望

(一)集群化深化:产业集群从“地理聚集”向“生态融合”升级

未来,液冷产业集群将更强调“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的一体化,例如,中国深圳的“液冷产业生态园”(2025年规划)将引入“液冷设备制造商+AI算法公司+可再生能源企业”,推动“液冷+AI+绿电”的融合。

(二)国际化加速:新兴市场成为合作重点

例如,东南亚(越南、泰国)的液冷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50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300亿元(CAGR 40%),中国企业(如华为、曙光)将通过“本地化生产+技术输出”的模式,抢占市场份额。

(三)标准统一化:全球液冷标准逐步融合

例如,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在制定《全球液冷技术通用标准》(预计2026年发布),统一“散热效率、介质安全性”等核心指标,降低跨境合作的合规成本。

六、结论

液冷行业的区域合作是**“资源、需求、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核心逻辑是通过产业链协同、政策引导、标准统一**,实现“成本优化、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的目标。未来,随着全球算力需求的爆发及“双碳”目标的推进,液冷行业的区域合作将更趋紧密化、国际化、标准化,成为行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及公开资料整理,如需更详尽的企业财务数据或区域市场规模,可开启“深度投研”模式获取。)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