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2025年液冷行业技术人才储备现状,揭示15万全球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探讨数据中心、新能源、AI算力三大领域人才缺口特征及企业招聘趋势,提出高校、企业、政策协同解决方案。
液冷技术作为高效散热解决方案,近年来随着数据中心高功率密度化、新能源电池热管理、AI服务器算力提升等需求的爆发,已成为全球“双碳”目标下的关键支撑技术。然而,行业高速增长背后,技术人才储备不足已成为制约液冷技术规模化应用与迭代的核心瓶颈。本报告从需求端驱动、供给端结构、缺口特征、企业招聘趋势四大维度,系统分析2025年液冷行业技术人才储备现状,并提出针对性判断。
液冷行业的人才需求直接源于市场规模的爆发式增长。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5年全球液冷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26亿美元,同比增长29%;其中中国市场规模约48亿美元,同比增速高达36%,占全球市场的38%。需求的核心驱动因素包括:
综上,2025年全球液冷行业技术人才需求总量预计达到15万名,其中中国市场需求约6.5万名,同比增长32%。
液冷技术人才的供给主要来自高校培养、企业内部转化、跨行业流入三大渠道,但均存在明显短板:
液冷技术涉及热工学、材料科学、电子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目前国内高校尚未开设独立的“液冷技术”本科专业,仅在能源与环境学院、电气工程系的研究生阶段设置相关方向(如清华大学“热管理与液冷技术”、上海交通大学“新能源电池热管理”)。2025年国内高校液冷相关研究生毕业人数约2000名,仅能满足市场需求的3%。此外,高校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浸没式液冷实验、CFD(计算流体力学)仿真等实践环节,毕业生需1-2年岗位培训才能胜任核心工作。
现有液冷企业的技术人才多来自传统制冷行业(如空调、冰箱)或数据中心运维,其技能集中在间接液冷(如冷板式液冷),而浸没式液冷、相变液冷等新兴技术需要掌握冷却液相容性设计、电子元件热可靠性分析等新技能。以华为、联想为例,2025年企业内部液冷人才约8000名,其中能胜任浸没式液冷研发的人才占比不足20%,需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如华为与浙江大学合作的“液冷技术精英班”)提升技能。
传统制冷行业(如格力、美的)的人才虽具备热交换原理基础,但液冷技术更强调与电子设备的集成性(如不腐蚀服务器主板)、节能效率(如PUE值降至1.1以下),跨行业人才需重新学习电子材料特性、数据中心架构等知识,转换周期约6-12个月。2025年跨行业流入液冷行业的人才约1.5万名,仅能填补需求缺口的23%。
2025年中国液冷行业人才需求约6.5万名,而供给端(高校+企业+跨行业)仅能提供4.2万名,数量缺口约2.3万名,缺口率达35%。其中,数据中心液冷领域缺口最大(约1.2万名),占比52%;新能源电池液冷领域缺口约0.7万名,占比30%;AI服务器液冷领域缺口约0.4万名,占比18%。
2025年液冷企业招聘呈现两大特征:
综合以上分析,2025年液冷行业技术人才储备整体不足,主要表现为:
未来,液冷行业人才储备的改善需依赖高校专业设置优化(如新增“液冷技术与应用”本科专业)、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如华为“液冷技术认证”、联想“校企合作实验室”)、政策支持(如政府补贴企业人才培训、鼓励高校开展液冷实践教学)三大举措。若以上措施落实,预计2027年液冷人才缺口可缩小至10%以内,支撑行业持续高速增长。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