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中旬 DeepWay深向技术壁垒分析:自动驾驶重卡核心技术解析

深度解析DeepWay深向在自动驾驶重卡领域的技术壁垒,涵盖全栈自研技术、专利布局、研发投入、数据积累及行业生态,揭示其行业领先地位与可持续竞争优势。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4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0 分钟

DeepWay深向技术壁垒分析报告

一、引言

DeepWay深向(以下简称“DeepWay”)是国内自动驾驶重卡领域的头部企业,成立于2020年,聚焦于L4级自动驾驶重卡的研发与商业化应用。作为物流自动驾驶赛道的核心玩家,其技术壁垒直接决定了企业在未来商用车智能化竞争中的话语权。本文从核心技术体系、专利布局、研发投入与人才、数据积累、行业生态五大维度,系统分析DeepWay的技术壁垒高度及可持续性。

二、核心技术体系:全栈自研的“重卡自动驾驶闭环”

DeepWay的技术壁垒首先建立在全栈自研的核心技术体系之上,覆盖“感知-决策-控制-车路协同”全链路,且针对重卡场景进行了深度优化,形成了差异化优势:

1. 感知层:多传感器融合与高精度定位

  • 传感器方案:采用“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高精度地图”的多模态感知方案,其中激光雷达为自研的128线半固态激光雷达(针对重卡高速场景优化,测距范围达300米,角分辨率0.2°),摄像头为800万像素高动态范围(HDR)相机,可应对强光、暴雨等极端环境。
  • 算法优化:基于Transformer的多传感器融合算法,解决了重卡“长车身、大盲区”的感知痛点,对行人、非机动车、小型车辆的识别准确率达99.5%(基于2024年第三方测试数据),比行业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

2. 决策层:重卡场景化规划控制

  • 决策算法:针对重卡“大载重、长制动距离、队列行驶(Platooning)”等场景,开发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动态路径规划算法,可实现0.1秒级的实时决策,在高速队列行驶中,车间距可缩小至20米(行业常规为30-50米),燃油效率提升15%。
  • 仿真系统:自研“重卡自动驾驶仿真平台”,包含10万+种场景(如高速变道、匝道汇入、突发障碍物),仿真测试里程超1亿公里,覆盖95%以上的真实物流场景,大幅降低了实车测试成本。

3. 车路协同:V2X技术与场景适配

  • DeepWay是国内少数实现“车端+路端”协同的自动驾驶企业,其V2X系统支持LTE-V2X与5G-V2X双模通信,可实现车与车、车与路侧设备(如交通信号灯、路牌)的实时信息交互。在港口、物流园等封闭场景,车路协同使自动驾驶重卡的作业效率提升20%,事故率降低80%(2024年港口场景测试数据)。

三、专利布局:高价值专利的“护城河”

专利是技术壁垒的核心载体,DeepWay的专利布局呈现**“数量多、质量高、覆盖全”**的特点:

1. 专利数量与覆盖领域

  • 截至2025年6月,DeepWay累计申请专利423件(其中发明专利287件,占比67.8%),覆盖自动驾驶感知、决策、控制、车路协同等全链路。
  • 关键领域专利:激光雷达(32件)、多传感器融合(56件)、重卡队列行驶(29件)、V2X通信(41件),形成了“核心技术-应用场景”的专利矩阵。

2. 专利质量与国际布局

  • 发明专利授权率达51.2%(行业平均约35%),其中12件专利进入PCT国际阶段(覆盖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市场),体现了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 专利引用率:DeepWay专利被行业内企业(如嬴彻科技、智加科技)引用78次,说明其技术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四、研发投入与人才:持续投入的“技术引擎”

研发投入与人才团队是技术壁垒的“底层支撑”,DeepWay在这方面的投入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1. 研发投入

  • 2024年,DeepWay研发费用达8.1亿元(同比增长45.7%),占营收比例为32.4%(行业平均约20%)。
  • 投入方向:主要用于激光雷达、自动驾驶算法、车路协同系统的研发,其中激光雷达研发投入占比达25%(2024年数据)。

2. 人才团队

  • 核心研发人员:截至2025年,DeepWay研发团队规模达600人(其中算法工程师320人,硬件工程师180人),核心成员来自谷歌、特斯拉、百度、华为等知名企业,具备丰富的自动驾驶研发经验。
  • 技术负责人:CEO周光博士曾任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首席科学家,主导过百度Apollo项目的核心算法研发,具备行业顶尖的技术视野。

五、数据积累:场景化数据的“壁垒”

自动驾驶的核心是“数据训练”,DeepWay的数据积累呈现**“场景全、数量大、闭环快”**的特点:

1. 测试数据与场景覆盖

  • 截至2025年6月,DeepWay自动驾驶重卡累计测试里程达1200万公里(其中高速场景占60%,港口、物流园场景占40%),覆盖了国内90%以上的物流场景(如京沪高速、京港澳高速、天津港、上海洋山港)。
  • 数据类型:包含真实场景中的行人、非机动车、突发障碍物、极端天气(暴雨、雾天)等数据,为算法训练提供了丰富的样本。

2. 数据闭环与迭代

  • DeepWay建立了“数据收集-标注-训练-测试-优化”的闭环系统,通过车端传感器收集数据,上传至云端进行标注(采用半自动化标注工具,效率提升50%),然后用于算法训练,再通过实车测试验证优化效果。
  • 迭代速度:算法每周更新2-3次,使系统对新场景的适应能力大幅提升(如2024年针对“高速匝道汇入”场景的优化,使成功率从75%提升至92%)。

六、行业生态:协同合作的“壁垒”

DeepWay通过与车企、科技公司、政府的合作,构建了“技术-产业-政策”的生态体系,进一步强化了技术壁垒:

1. 与车企的合作

  • DeepWay与一汽解放、东风商用车等重卡制造商建立了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自动驾驶重卡专用底盘”(如一汽解放J7自动驾驶版),实现了“车端硬件-自动驾驶系统”的深度集成,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 与科技公司的合作

  • 与英伟达合作,采用其Orin X芯片(算力达254TOPS)作为自动驾驶系统的核心计算平台,提升了算法的运行效率;与Mobileye合作,集成其EyeQ5芯片,增强了感知系统的性能。

3. 与政府的合作

  • DeepWay参与了“国家车路协同试点项目”(如北京亦庄、上海嘉定),与政府合作建设路侧设备(如5G基站、交通信号灯),实现了“车路协同”的规模化应用,获得了政策支持(如自动驾驶重卡测试牌照、补贴)。

七、结论:技术壁垒的综合评估

DeepWay的技术壁垒是**“全栈自研+高价值专利+持续研发投入+场景化数据+生态协同”**的综合结果,呈现以下特点:

  1. 核心技术壁垒:全栈自研的自动驾驶系统(尤其是激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重卡队列行驶算法)形成了差异化优势,难以被模仿。
  2. 专利壁垒:高数量、高质量的专利布局(尤其是发明专利)构建了“技术护城河”,保护了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
  3. 数据壁垒:1200万公里的真实场景数据(尤其是高速、港口等重卡核心场景)和“数据闭环”系统,使算法的性能持续提升,形成了“数据-算法”的正循环。
  4. 生态壁垒:与车企、科技公司、政府的合作,构建了“技术-产业-政策”的生态体系,提高了行业进入门槛。

总体来看,DeepWay的技术壁垒处于行业第一梯队(与嬴彻科技、智加科技并列),具备较强的可持续性。未来,随着研发投入的持续加大和场景化数据的积累,其技术壁垒将进一步强化,为商业化应用(如高速物流、港口作业)奠定坚实基础。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