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液冷散热技术在碳化硅器件中的应用,包括行业背景、技术优势、市场规模及投资机会。液冷散热市场预计2030年达125亿美元,重点关注冷却液、液冷板等关键零部件厂商。
碳化硅(SiC)作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代表,凭借高击穿电场(约为硅的10倍)、高饱和电子漂移速度(约为硅的2倍)、高 thermal conductivity(约为硅的3倍)等特性,成为新能源、工业、通信等领域的核心器件。其应用场景包括:
根据已有行业研究(非实时数据),全球碳化硅器件市场规模2024年约为10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超过50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CAGR)约30%。其中,新能源汽车是主要驱动力,占比约60%;光伏逆变器占比约20%。
然而,碳化硅器件的高功率密度(可达硅器件的2-3倍)导致其发热功率显著增加(如1200V/800A SiC模块的发热功率可达500W以上),传统风冷散热(散热效率约10-20 W/cm²)已无法满足需求,液冷散热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技术。
液冷散热通过**液体介质(如氟化液、硅油、水 glycol 混合物)**吸收器件热量,其散热效率(约100-1000 W/cm²)远高于风冷,且具有温度分布均匀、噪音低、体积小等优势。根据散热方式的不同,液冷技术在碳化硅器件中的应用场景如下:
| 液冷类型 | 技术原理 | 优势 | 碳化硅器件应用场景 |
|---|---|---|---|
| 浸没式液冷 | 器件直接浸泡在绝缘冷却液中 | 散热效率最高(>500 W/cm²) | 高功率SiC模块(如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 |
| 冷板式液冷 | 液冷板与器件表面接触散热 | 成本较低、维护方便 | 中等功率SiC器件(如光伏逆变器功率模块) |
| 喷射式液冷 | 冷却液喷射至器件高热区 | 针对性强、局部散热效率高 | SiC芯片级散热(如5G基站功率放大器) |
以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为例,采用冷板式液冷的SiC模块,可将器件温度从风冷的150℃降至120℃以下,提升寿命2倍以上;而浸没式液冷可进一步将温度降至100℃以下,适用于800V高压平台的高端车型(如特斯拉Model S Plaid、比亚迪仰望U8)。
全球液冷散热市场2024年约为50亿美元,其中碳化硅器件散热占比约15%(约7.5亿美元)。随着碳化硅器件市场的增长(2030年500亿美元),液冷散热的占比将提升至25%(约125亿美元),CAGR约40%(高于碳化硅器件整体增速)。
液冷散热的核心零部件包括:
国内厂商中,江苏科润(冷却液)、银轮股份(液冷板)、中鼎股份(泵阀)已进入比亚迪、特斯拉等供应链,受益于液冷应用的普及。
液冷散热是碳化硅器件实现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的关键技术,随着碳化硅器件市场的快速增长(2030年500亿美元),液冷散热市场将迎来125亿美元的规模(25%占比)。投资者可关注:
尽管存在成本和维护方面的挑战,但液冷散热的优势(高散热效率、高可靠性)使其成为碳化硅器件的“标配”技术,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注:本报告数据基于已有行业研究,未包含2025年实时数据。如需更精准的市场规模、厂商布局等信息,建议开启“深度投研”模式,获取券商专业数据库的实时数据。)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