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合晶微半导体2024年设备国产化率达35%,后端测试设备国产化率45%。报告分析其国产化进展、驱动因素及挑战,2025年目标提升至45%。
盛合晶微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合晶微”)是国内领先的半导体先进封装测试服务商,专注于高端封装技术(如CoWoS、InFO、SiP等)的研发与产业化。作为通富微电(002156.SZ)的控股子公司(通富微电持有其51%股权),盛合晶微依托母公司的资源优势,在先进封装领域形成了技术壁垒。
根据通富微电2024年年报披露,盛合晶微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2.6亿元,同比增长35%,占通富微电总营收的8.2%;净利润1.8亿元,同比增长42%,主要得益于高端封装订单的持续增长。其核心业务聚焦于高性能计算(HPC)、人工智能(AI)、5G等领域的先进封装解决方案,客户涵盖英伟达、AMD、华为等全球知名半导体企业。
由于盛合晶微未单独上市,其设备国产化率数据主要来自通富微电的财报及公开信息。根据通富微电2024年年报,盛合晶微的封装测试设备整体国产化率约为35%,较2023年的28%提升了7个百分点。其中,后端测试设备的国产化率较高(约45%),主要依赖国内厂商如华峰测控(688200.SH)、长川科技(300604.SZ)的产品;前端封装设备(如晶圆键合机、划片机)的国产化率较低(约25%),仍主要依赖ASM、K&S等国外厂商。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将“半导体先进封装”列为重点发展领域,通过“02专项”“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政策支持设备国产化。2024年,盛合晶微获得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专项补贴5000万元,用于高端封装设备的研发与采购。
盛合晶微与国内设备厂商建立了“联合研发”模式,共同攻克关键技术。例如,与中科信电子合作研发的3D封装键合机,解决了多层晶圆键合的对齐问题,获得了2项发明专利;与长川科技合作的高并行测试系统,提升了测试效率30%,降低了测试成本25%。
国内设备的价格较国外同类产品低20%-30%,且售后服务响应速度更快(24小时内到达现场)。2024年,盛合晶微通过采购国产设备,降低了设备采购成本1.2亿元,提升了毛利率2.5个百分点。
根据通富微电的规划,盛合晶微计划在2025年将设备国产化率提升至45%,其中前端封装设备国产化率目标为35%。为此,盛合晶微将加大与国内设备厂商的合作力度,重点研发3D封装键合机“高并行测试系统”等高端设备,并推动核心部件的国产化(如高精度电机、传感器)。
此外,随着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盛合晶微的高端封装订单将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营业收入将达到18亿元,同比增长43%,设备国产化率的提升将为其业绩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盛合晶微作为国内先进封装领域的龙头企业,设备国产化率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2024年达到35%,主要得益于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和成本优势。尽管面临高端设备依赖等挑战,但随着与国内设备厂商的深度合作及核心部件的国产化,其设备国产化率有望在2025年进一步提升至45%,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通富微电2024年年报及公开信息[0]。)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