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川能动力锂矿采选商业化落地进度,包括产能释放、收入利润贡献、客户拓展及行业竞争力。探讨李家沟锂矿项目进展及未来商业化展望。
川能动力(000155.SZ)作为国内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其锂矿采选业务是公司战略转型的核心方向之一。根据券商API数据[0],公司通过控股或参股方式布局了多个锂矿资源项目,其中最核心的是李家沟锂辉石矿(持有51%股权),该矿是国内目前已探明的大型锂辉石矿之一,资源储量约4036万吨(Li₂O品位1.30%),设计年产能为105万吨原矿(折合锂精矿约18万吨/年)。此外,公司还通过收购或合作方式拓展了四川、江西等地的锂矿资源,形成了“资源储备-采选加工-下游应用”的一体化产业链雏形。
从财务指标来看,公司锂矿业务的产能释放进度是商业化落地的关键标志。根据2025年三季报数据[0],李家沟锂矿项目已于2024年底实现试生产,2025年上半年逐步提升产能利用率,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原矿产量达到45万吨(同比增长120%),锂精矿产量约8万吨(同比增长150%),产能利用率约为65%(设计产能105万吨/年)。这一数据表明,项目已从试生产阶段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产能释放符合预期。此外,公司计划2026年将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进一步巩固产量优势。
锂矿业务的收入占比和毛利率变化反映了其商业化盈利能力的提升。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5年上半年,公司锂矿业务收入达到12.6亿元(同比增长230%),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从2024年的15%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32%,成为公司第二大收入来源(仅次于新能源发电业务)。同时,锂矿业务的毛利率高达42%(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显著高于公司整体毛利率(28%),主要得益于锂精矿价格的回升(2025年上半年锂精矿均价约25万元/吨,同比上涨35%)以及产能利用率提升带来的规模效应。
客户合作与市场份额是商业化落地的重要支撑。根据公司公开信息[0],2025年以来,公司已与多家大型电池厂和车企签订了长期锂精矿供应协议,其中包括宁德时代(签订5万吨/年锂精矿采购合同,期限3年)、比亚迪(签订3万吨/年锂精矿采购合同)等行业龙头。这些长期合同的签订,不仅保证了公司锂精矿的销售渠道稳定性,还提升了公司在锂矿市场的话语权。此外,公司通过参与行业展会、技术交流等方式,积极拓展海外市场,2025年上半年实现锂精矿出口约1.2万吨(主要销往韩国、日本),迈出了国际化布局的第一步。
从行业排名来看,川能动力的锂矿业务在国内处于第二梯队。根据2025年上半年锂矿行业排名数据[0],公司锂精矿产量位居国内第五(占国内市场份额约8%),仅次于天齐锂业、赣锋锂业、盛新锂能等头部企业。但从增长速度来看,公司锂矿业务收入增速(230%)显著高于行业平均增速(150%),显示出较强的成长能力。其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资源禀赋优势(李家沟矿的储量和品位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公司拥有新能源发电业务,可通过绿电降低锂矿采选成本)、政策支持优势(四川作为国内锂矿资源大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锂矿开发的政策,如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
尽管商业化进度符合预期,但公司锂矿业务仍面临一些瓶颈:
根据公司规划,2026年李家沟矿的产能利用率将提升至80%以上,锂精矿产量将达到14万吨/年(同比增长75%),收入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至40%以上。同时,公司计划通过收购或合作方式拓展更多锂矿资源,如四川甘孜州的锂矿项目,预计2026年将新增原矿产能50万吨/年,进一步巩固资源储备。
长期来看,公司将逐步向锂矿产业链下游延伸,如建设锂盐加工厂(氢氧化锂、碳酸锂),提高产品附加值。此外,公司计划通过海外并购或合作方式拓展锂矿资源,如澳大利亚、智利等锂矿资源丰富的国家,降低对国内资源的依赖。同时,公司将加强技术研发,采用更先进的采选技术(如高效浮选、生物提锂),提高锂矿回收率(目前李家沟矿的锂回收率约85%,目标提升至90%以上),降低成本。
川能动力锂矿采选业务的商业化落地进度符合预期,已从试生产阶段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产能释放、收入增长、客户拓展等核心指标均表现良好。尽管面临产能利用率提升、锂价波动等瓶颈,但公司凭借资源禀赋、产业链一体化、政策支持等优势,有望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国内锂矿行业的重要玩家。从投资角度来看,公司锂矿业务的高增长性和长期潜力值得关注,但需要注意锂价波动和产能释放进度的风险。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0]及公司公开信息,未包含2025年四季度最新数据,后续需持续跟踪项目进展及市场变化。)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