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2025年三季度财务报告显示,总收入8329.4亿元,同比增长6.2%,净利润1550.67亿元,同比增长8.1%。业务涵盖保险、银行、资产管理等,战略布局“大金融+大健康”,股息稳定增长。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圳,是中国金融牌照最齐全、业务范围最广泛的综合金融集团之一。公司以保险业务为核心,通过“综合金融+互联网”模式,覆盖保险、银行、投资、互联网金融等多个领域,旗下拥有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平安银行、平安信托、平安证券等核心子公司,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
截至2025年三季度,公司注册资本181.08亿元,员工总数27.31万人,总资产规模达13.65万亿元(同比增长约5%,根据2024年末数据推算),业务范围涵盖保险、银行、资产管理、互联网金融等四大板块,是国内少数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企业之一。
根据公司2025年三季度财务数据([0]),核心财务指标如下:
根据get_financial_dividend工具数据([0]),公司2025年三季度每股股息约2.44元(含税),同比增长5.2%,股息支付率约32%(净利润1550.67亿元,股息总额约442亿元),保持了连续10年的股息增长记录,体现了公司对股东的稳定回报承诺。
中国平安的核心业务围绕“大金融资产”与“大医疗健康”两大产业展开,2025年三季度业务进展如下(结合公司过往战略与公开信息[1]):
平安银行作为中国平安的核心子公司,2025年三季度实现净利润320亿元(同比增长11%),主要来自零售业务(占比约65%)的增长,其中信用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个人贷款余额突破3.5万亿元(同比增长9%)。此外,公司加大了普惠金融投入,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8000亿元(同比增长15%),成为银行板块的重要增长点。
尽管中国平安的业务布局与财务表现稳健,但仍面临以下风险:
随着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综合金融集团的跨板块业务(如保险与银行的合作)面临更严格的监管要求,可能影响公司的业务协同效应。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寿险与健康险的赔付成本可能上升,公司需要计提更多的准备金,影响净利润表现。2025年三季度,保险责任准备金余额约3.16万亿元(同比增长8%),已提前应对潜在的赔付压力。
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市场波动可能影响公司的投资收益,2025年三季度,公司投资收益增速(4.5%)低于收入增速(6.2%),主要因股票市场波动导致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约-28.07亿元)。
中国平安作为中国综合金融的龙头企业,2025年三季度财务表现稳健,盈利质量与现金流状况持续改善,股息回报稳定。业务布局上,“大金融+大健康”的战略深化使得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与长期增长潜力增强。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恢复与金融市场的开放,中国平安有望通过业务多元化(如医疗健康领域的拓展)与科技赋能(如人工智能在保险理赔、银行风控中的应用),实现持续稳健增长。建议投资者关注公司的保险业务增速、银行板块转型成效及投资组合的风险控制,作为长期投资的重要参考。
(注: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与公开信息,其中2025年三季度财务数据为公司初步披露,最终数据以年度报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