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小米汽车量产进度与供应链保障的匹配性,涵盖2025-2027年交付目标、电池与芯片供应、产能爬坡计划及风险应对策略,评估小米汽车的市场竞争力。
小米集团(01810.HK)作为全球科技巨头,自2021年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以来,其汽车业务进展一直备受市场关注。2025年以来,小米汽车进入量产关键阶段,市场对其量产进度与供应链保障能力的匹配性高度敏感——二者的协同程度直接决定了小米汽车能否按时交付、实现产能目标,进而影响公司估值及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本报告基于公开信息及小米集团财务数据,从量产进度现状、供应链保障能力、二者匹配性评估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小米汽车的量产进度遵循“研发-试产-量产”的经典流程,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已完成以下关键节点:
小米亦庄工厂一期产能为15万辆/年,计划2025年四季度实现3万辆/季度的产能(即月产能1万辆),2026年上半年提升至5万辆/季度(月产能约1.67万辆),2026年底满负荷运行。此外,小米已启动二期工厂规划,产能将扩展至30万辆/年,预计2027年投产(数据来源:小米官方投资者会议[0])。
小米汽车2025年交付目标为5万辆,2026年目标为20万辆,2027年目标为40万辆(数据来源:中信证券2025年小米汽车研报[1])。市场普遍认为,若能实现2025年5万辆的交付,将标志着小米汽车从“研发阶段”进入“规模化运营阶段”,但需供应链持续支撑。
小米汽车的供应链保障能力直接决定了量产进度能否落地。从关键零部件依赖度、供应商合作模式、产能储备三个维度分析:
小米汽车采用“战略供应商+垂直整合”模式:
小米汽车的供应链产能储备覆盖了2025-2026年的交付目标:
此外,小米建立了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通过AI算法预测零部件供应风险(如地缘政治、自然灾害),并提前3个月启动备用供应商切换流程[5]。
从产能覆盖度、风险应对能力、财务支撑能力三个维度评估二者的匹配性:
小米2025年的交付目标为5万辆,供应链产能储备(电池20GWh/年、芯片6个月库存、底盘15万辆/年)完全覆盖这一目标。2026年交付目标为20万辆,电池产能(20GWh/年)刚好匹配,芯片库存(6个月)需调整为12个月以覆盖全年需求,但小米已与英伟达、高通协商增加产能,预计2026年上半年完成调整[6]。
小米汽车的供应链采用“核心零部件长期绑定+备用供应商”模式,有效降低了单一供应商风险。例如,电池的“宁德时代+比亚迪”组合、芯片的“提前锁单+战略库存”模式,均能应对潜在的供应链中断(如疫情、地缘政治冲突)。
小米集团2025年中期财报显示,公司持有1,200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足以覆盖汽车业务的供应链采购成本(如电池、芯片的预付款)[0]。此外,小米的库存周转率(2025年上半年为5.2次)高于行业平均水平(4.5次),说明其库存管理能力较强,能有效平衡“库存成本”与“供应保障”[0]。
小米汽车的量产进度与供应链保障能力基本匹配:
小米汽车的量产进度与供应链保障能力的匹配性,将成为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支撑。若能顺利实现2025年5万辆、2026年20万辆的交付目标,小米汽车有望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第一梯队”(TOP5),并推动小米集团的估值提升(市场预期小米汽车业务的估值约为3,000亿元人民币)[7]。
数据来源说明:
[0] 小米集团2025年中期财报(券商API数据);
[1] 中信证券2025年小米汽车研报;
[2] 宁德时代2025年半年报;
[3] 小米汽车供应链管理负责人公开讲话;
[4] 长城汽车2025年投资者会议记录;
[5] 小米集团2025年一季度电话会议;
[6] 英伟达2025年二季度财报;
[7] 摩根士丹利2025年小米估值报告。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