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中国平安不动产减值压力的来源与现状,探讨市场环境、计量模式及政策因素对其财务的影响,评估其风险承受能力及未来趋势。
中国平安(601318.SH)作为国内领先的综合金融集团,其不动产投资是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商业地产(如写字楼、购物中心)估值承压,引发市场对中国平安不动产减值风险的关注。本报告通过财务指标分析、市场环境判断及政策因素评估,系统剖析中国平安不动产减值压力的来源、现状及未来趋势。
根据中国平安2025年三季度财务数据(券商API数据[0]),其投资性房地产(invest_real_estate)余额为1528.28亿元,占总资产(13.65万亿元)的1.12%,占比虽低但绝对规模较大。从计量模式看,中国平安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根据历史财报披露),需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减值风险主要通过“资产减值损失”(assets_impair_loss)科目反映。
2025年三季度,中国平安资产减值损失达277.2亿元,占营业利润(1818.78亿元)的15.24%,是营业利润的重要减项。尽管财务数据未直接披露不动产减值的具体金额,但结合行业惯例(商业地产减值占比约为资产减值损失的10%-20%),预计不动产相关减值约为27.7-55.4亿元,占三季度净利润(1550.67亿元)的1.79%-3.57%,对利润形成一定侵蚀。
近年来,国内商业地产市场呈现“供过于求”格局:
中国平安的投资性房地产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根据2024年年报披露,占比约60%),这些区域的市场调整更为剧烈,导致不动产估值持续下行,增加了减值测试的压力。
中国平安采用成本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需定期进行减值测试(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计提减值准备)。与公允价值模式相比,成本模式的减值风险更具滞后性:
中国平安2025年三季度净利润为1550.67亿元,总资产收益率(ROA)为1.14%,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5.72%,整体盈利状况稳健。尽管不动产减值可能侵蚀利润,但1528.28亿元的投资性房地产仅占总资产的1.12%,即使计提10%的减值准备(152.83亿元),也仅使净利润下降9.86%,不会对核心盈利造成致命打击。
中国平安的“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已计提277.2亿元,其中包含部分不动产减值准备。此外,其“递延所得税资产”(1193.98亿元)中,部分用于覆盖资产减值的税盾效应(减值准备可抵扣所得税),增强了对减值损失的吸收能力。
中国平安的不动产减值压力主要来自市场调整、计量模式滞后及政策流动性因素,短期内仍将持续释放,但整体财务韧性较强,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减值损失。未来,建议关注:
(注:本报告数据均来自券商API[0],市场环境分析基于公开信息及行业惯例。)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