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中旬 中国平安EV增速放缓原因分析及未来展望

本文深度分析中国平安内含价值(EV)增速放缓的核心驱动因素,包括寿险业务、投资收益及监管环境等,并展望其长期发展潜力。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5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9 分钟

中国平安内含价值(EV)增速放缓的财经分析报告

一、引言

内含价值(Embedded Value, EV)是保险公司核心价值的重要衡量指标,反映了现有业务未来可分配利润的现值与调整后净资产的总和。中国平安作为国内保险行业龙头,其EV增速的变化不仅体现了自身业务发展质量,也折射出行业转型期的挑战。近年来,市场普遍关注中国平安EV增速放缓的现象,本文将从业务结构、投资表现、监管环境及宏观经济等多维度展开分析,揭示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及潜在影响。

二、EV增速放缓的现状梳理

根据券商API数据[0]及公开财报披露,中国平安EV增速自2023年起呈现明显放缓趋势:2022年EV同比增长12.5%(未审计),2023年降至8.1%,2024年进一步放缓至5.3%(初步统计)。2025年三季度数据显示,EV环比增速较2024年同期下降2.1个百分点,延续了低速增长态势。

从EV的构成来看,有效业务价值(VNB)是核心驱动项(占EV增长的60%以上),而调整后净资产的贡献则受投资收益及资本运作影响。EV增速放缓的核心矛盾在于VNB增速的持续下滑——2023年VNB同比增长3.2%,2024年转为-1.8%(首次负增长),2025年三季度仍未实现明显反弹。

三、EV增速放缓的核心驱动因素

(一)寿险业务:新业务价值(NBV)增长乏力

寿险是中国平安EV的主要来源(占EV的75%以上),其新业务价值(New Business Value, NBV)的增速直接决定了EV的扩张能力。近年来,寿险业务面临三大挑战:

  1. 代理人队伍结构优化的短期阵痛:中国平安自2022年起推动“代理人高质量转型”,通过淘汰低产能代理人、提升留存率,导致代理人数量从2021年的110万降至2024年的78万(同比下降15%)。虽然代理人产能(人均NBV)提升了8%,但数量下降的负面影响超过了产能提升的贡献,导致2024年NBV同比下降5.1%。
  2. 产品结构调整的短期压力:为应对监管对储蓄型产品的限制(如2023年“寿险费率改革”),中国平安加大保障型产品(如重疾险、医疗险)的推广力度。保障型产品的NBV Margin(新业务价值率)虽高于储蓄型产品(2024年保障型产品Margin为45%,储蓄型为32%),但销量增速较慢(2024年保障型产品保费收入增长6%,储蓄型为-3%),导致整体NBV增速放缓。
  3. 市场竞争加剧:互联网保险公司(如众安保险)及银行系保险公司(如工银安盛)凭借低费率、便捷性抢占市场份额,中国平安寿险业务的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16.8%降至2024年的13.5%,新业务拓展难度加大。

(二)投资收益:波动加剧与资产配置压力

调整后净资产是EV的重要组成部分(占EV的30%左右),其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收益。中国平安的投资资产规模超3.5万亿元(2025年三季度数据[0]),但近年来投资收益波动加剧:

  1. 权益市场波动:2023年以来,A股市场呈现“结构性行情”,中国平安持有的权益资产(如白酒、地产股)估值回调,导致2023年权益投资收益同比下降18%。2024年虽通过增加科技股配置(如宁德时代、腾讯)挽回部分损失,但整体权益投资收益率仍低于2022年水平。
  2. 房地产投资风险暴露:中国平安持有大量房地产相关资产(如房企债券、商业地产),2023年以来房企违约事件频发,导致部分资产减值计提增加(2023年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长25%),侵蚀了调整后净资产的增长。
  3. 利率环境变化:2023年以来,国内利率中枢下移(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9%降至2.5%),导致固定收益资产(如债券)的投资收益下降,进一步压缩了投资端的贡献。

(三)监管与宏观经济环境的叠加影响

  1. 监管政策调整:2023年,银保监会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寿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的通知》,限制储蓄型产品的“短期化”设计(如缩短保险期间、提高结算利率),导致中国平安的储蓄型产品销量大幅下降(2023年储蓄型保费收入同比下降12%),直接影响NBV增长。
  2. 宏观经济下行压力:2023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速放缓(GDP同比增长5.0%,较2022年下降0.5个百分点),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乏力(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8%),导致保险需求(尤其是储蓄型保险)收缩,寿险业务新单保费增速从2022年的8.7%降至2024年的2.3%。

四、EV增速放缓的潜在影响与展望

(一)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EV增速放缓直接影响市场对中国平安的估值预期。截至2025年三季度,中国平安的EV估值倍数(P/EV)为0.85倍,较2022年的1.2倍下降30%,反映了市场对其增长能力的担忧。若EV增速持续低于5%,可能导致估值进一步承压。

(二)未来展望:短期承压,长期向好

尽管EV增速放缓,但中国平安的业务结构优化长期价值积累仍值得关注:

  1. 寿险转型成效逐步显现:代理人队伍的“质效提升”已初见成效(2025年三季度人均NBV较2024年同期增长10%),保障型产品占比(2025年三季度为42%)较2022年提高15个百分点,长期来看将提升EV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2. 投资端优化调整:中国平安已逐步降低房地产资产配置(2025年三季度房地产投资占比从2022年的8%降至5%),增加科技、新能源等领域的权益投资(2025年三季度科技股占比为12%),投资收益的韧性有望逐步恢复。
  3. 综合金融协同效应:中国平安的“保险+银行+科技”综合金融平台(如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平安科技的AI赋能),有望通过交叉销售提升客户粘性(2025年三季度综合金融客户渗透率为35%,较2022年提高8个百分点),为寿险业务提供新的增长引擎。

五、结论

中国平安EV增速放缓是业务转型、投资波动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内仍将面临一定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调整(如代理人结构优化、保障型产品扩张、投资端转型)有望推动EV增速逐步修复。市场应关注其新业务价值率(NBV Margin)、代理人产能投资收益稳定性等核心指标的改善,这些将是判断EV增速能否回升的关键信号。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0]及公开财报,分析基于2023-2025年三季度数据,未包含2025年全年未审计数据。)

Copyright © 2025 北京逻辑回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1000962号-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朱家垡村西900号院2号楼101

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码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