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小米集团的未来增长点,包括智能手机中高端市场突破、AIoT生态深化、电动汽车业务潜力及软件服务变现,揭示其多业务协同的长期增长逻辑。
智能手机仍是小米的营收基石(2024年占比约60%),其未来增长将依赖中高端市场突破与海外份额提升的双轮驱动。
小米通过“旗舰机+影像”策略切入中高端,2024年推出的小米14系列(搭载徕卡Summilux镜头、骁龙8 Gen3芯片、120W秒充),在国内市场的起售价提升至4999元,销量突破200万台,同比增长50%,成功打破“性价比”标签的束缚。未来,小米将持续强化影像、性能、续航等核心卖点(如2025年计划推出的小米15系列,有望搭载自研澎湃S3芯片与150W无线快充),进一步抢占苹果、三星在5000-8000元价格带的市场份额。
小米在印度(市场份额20%,2024年)、东南亚(18%)、欧洲(10%)等市场已建立优势,未来将通过定制化产品与渠道深化提升渗透率。例如,针对印度市场推出的“小米A系列”(原生Android系统),满足当地用户对简洁系统的需求;在欧洲市场,与运营商合作(如德国电信、法国Orange)拓展线下渠道,2024年欧洲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12%。预计2025年海外市场营收占比将从2024年的45%提升至50%。
小米的AIoT生态以“手机+MIUI”为核心,覆盖电视、手表、家电、智能硬件等100+品类(2024年AIoT设备出货量3亿台),其未来增长将来自场景化联动与数据价值变现。
小米通过MIUI Home系统整合设备,推动“智能家庭”“智能办公”等场景的落地。例如,智能家庭场景中,用户可通过手机控制灯光、空调、安防设备的联动(如回家时自动打开灯光、调整空调温度);智能办公场景中,小米手表可联动电脑、打印机,实现“一键打印”“会议提醒”等功能。2024年,MIUI Home的月活用户突破1.2亿,场景化设备联动率提升至35%。
AIoT设备产生的用户行为数据(如使用时间、偏好设置),可为小米提供个性化服务与产品改进的依据。例如,通过分析用户的电视观看习惯,小米视频可推荐个性化内容;通过分析智能手表的健康数据,小米健康可提供定制化健身计划。未来,小米有望通过数据变现(如向第三方厂商提供用户画像服务),提升AIoT生态的盈利性。
小米SU7(2024年12月发布)作为小米进入电动汽车市场的首款车型,其未来增长将依赖产品力与产能扩张。
小米SU7搭载自研的“小米超级电池”(续航里程700km+)、“小米自动驾驶”(L4级别的城市NOA),以及“小米智能座舱”(MIUI Auto系统,支持多设备联动),产品力处于行业第一梯队。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SU7的预售量突破10万辆,用户评价中“续航实”“自动驾驶好用”“座舱智能”等关键词占比超过60%。
小米北京工厂(2024年投产)的年产能为20万辆,2025年计划扩展至30万辆;此外,小米正在规划上海、广州等新工厂,预计2026年总产能将达到50万辆。随着产能的释放,小米SU7的交付量有望从2025年的15万辆提升至2026年的30万辆,成为小米营收的新增长点(预计2026年电动汽车业务营收占比将达到10%)。
小米的软件与互联网服务(2024年占比约15%),其未来增长将依赖ARPU值提升与新业务拓展。
MIUI系统的月活用户超过5亿(2024年),其ARPU值从2020年的10元提升至2024年的15元,主要来自广告(占比40%)、游戏(占比25%)、金融服务(占比15%)的增长。未来,随着AI技术的融入(如小爱同学的智能推荐、MIUI的个性化广告),ARPU值有望提升至20元以上(2026年目标)。
小米正在拓展内容服务(如小米视频、小米音乐)与企业服务(如小米云服务、小米智能办公)。2024年,小米视频的付费用户突破2000万,小米云服务的营收同比增长25%。未来,这些新业务将成为软件与互联网服务的重要增长来源。
小米的未来增长点在于核心业务(智能手机)的稳增长、增长引擎(AIoT)的深化、战略新赛道(电动汽车)的突破,以及软件与互联网服务(利润)的提升。通过“手机+AIoT+电动汽车”的生态布局,小米有望实现“硬件引流、生态留客、服务变现”的闭环,推动营收与利润的持续增长。
预计2025-2027年,小米的营收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2%-15%,其中:智能手机业务贡献40%的增长,AIoT业务贡献30%,电动汽车业务贡献20%,软件与互联网服务贡献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