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利食品豆本豆豆奶收入停滞原因分析:行业竞争与产品创新不足

深度解析达利食品豆本豆豆奶销售收入停滞的五大原因:行业增速放缓、健康消费趋势转变、竞品挤压、产品创新滞后及渠道策略失衡,并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6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8 分钟

达利食品豆本豆豆奶销售收入停滞原因分析报告

一、引言

达利食品(03799.HK)旗下“豆本豆”品牌作为国内常温豆奶领域的知名产品,近年来面临销售收入停滞的困境。本文基于行业公开数据、市场调研及企业运营逻辑,从行业环境、竞争格局、产品创新、渠道策略、消费者需求五大维度,深入剖析其收入停滞的核心原因。

二、行业环境:植物蛋白饮料进入存量竞争期

1. 行业增速放缓,市场渗透率趋近饱和

根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数据,2021年国内植物蛋白饮料行业增速达8.2%,但2023年增速降至3.5%,2024年进一步放缓至2.8%。行业已从“增量扩张”进入“存量争夺”阶段,豆本豆作为早期进入者,难以依托行业红利实现持续增长。

2. 健康消费趋势挤压常温豆奶空间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新鲜豆奶(如便利店现磨、低温冷藏款)因“低添加、高新鲜度”的特性崛起,抢占了常温豆奶的市场份额。2024年,新鲜豆奶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2.6%,而常温豆奶仅增长1.1%,豆本豆作为常温豆奶的代表品牌,受此影响显著。

三、竞争格局:头部品牌与新玩家双重挤压

1. 传统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

豆本豆的核心竞争对手包括维他奶00345.HK)、伊利植选蒙牛纯甄植物蛋白等。其中,维他奶凭借“低糖、无糖”系列产品(2021年推出)抢占了健康消费人群,2024年其常温豆奶市场份额达18%,较2022年提升3个百分点;伊利植选则依托母公司的渠道优势(商超铺货率达90%),2024年市场份额达15%,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相比之下,豆本豆2024年市场份额为12%,较2022年下降3个百分点。

2. 新品牌通过差异化策略分流客群

盒马、简爱等新玩家推出“有机豆奶”“高纤维豆奶”等细分产品,针对年轻白领(追求个性化、高品质)和健身人群(需求低脂肪、高蛋白),进一步分流了豆本豆的目标客群。例如,盒马自有品牌“盒马工坊”的有机豆奶2024年销量同比增长45%,主要客群为25-35岁女性,与豆本豆的核心客群高度重叠。

四、产品创新:迭代速度滞后于市场需求

1. 产品结构单一,经典款占比过高

豆本豆的产品矩阵以“经典原味”“红枣味”等传统口味为主,占比达70%以上。尽管2023年推出“无糖系列”,但较维他奶(2021年推出无糖款)晚2年,错失了健康消费的先发优势。此外,其产品在“低脂肪、高纤维、有机”等细分领域的布局不足,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个性化的需求。

2. 产品力与竞品存在差距

以核心指标“糖分含量”为例,豆本豆经典款糖分含量为5%(每100ml),而伊利植选无糖款为0糖、维他奶低糖款为2%,明显落后于竞争对手。在“非转基因”标签的宣传上,豆本豆虽采用非转基因大豆,但未将其作为核心卖点强化,导致消费者认知度低于“维他奶(非转基因)”“伊利植选(非转基因)”等竞品。

五、渠道策略:传统渠道依赖与新兴渠道布局不足

1. 传统商超渠道增长乏力

豆本豆的销售渠道以传统商超(如沃尔玛、家乐福)为主,占比达60%。但近年来,商超客流量持续下降(2024年商超渠道饮料销量同比下降4.2%),且租金、人力成本上升,导致豆本豆在该渠道的投入产出比下滑。

2. 新兴渠道布局滞后

  • 即时消费渠道:便利店(如7-11、全家)是常温豆奶的重要消费场景(占比约25%),但豆本豆在便利店的铺货率仅为30%,远低于维他奶(60%)、伊利植选(50%)。
  • 电商渠道:豆本豆天猫旗舰店2024年粉丝数为50万,较伊利植选(100万)、维他奶(80万)少;直播带货、社交媒体营销(如小红书、抖音)投入不足,导致线上转化率(约1.2%)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8%)。

六、消费者需求:健康化、个性化与便捷化趋势未被满足

1. 健康需求:低糖、无糖成为核心诉求

根据艾瑞咨询2024年调研,65%的消费者购买豆奶时优先关注“低糖/无糖”,58%关注“非转基因”,52%关注“低脂肪”。豆本豆经典款的高糖属性(5%糖分)与这一需求冲突,导致其在健康消费人群中的渗透率从2022年的28%降至2024年的19%。

2. 个性化需求:口味与功能细分不足

年轻消费者(25-35岁)占豆奶消费人群的60%,他们更倾向于“口味创新”(如荔枝、青柠味)和“功能化”(如高纤维、高蛋白)产品。豆本豆虽推出过“黑豆奶”“芝麻奶”等口味,但更新频率低(每年1-2款),无法满足消费者对“新鲜度”的需求。

3. 便捷化需求:包装与购买场景适配性差

豆本豆的主流包装为250ml利乐包,适合家庭日常消费,但在“即时饮用”场景(如办公室、户外)中,缺乏“小包装”(如150ml)或“易携带”(如瓶装)产品,导致其在该场景的销量占比(12%)低于竞品(维他奶18%、伊利植选15%)。

七、结论与建议

1. 核心原因总结

豆本豆豆奶销售收入停滞的本质是**“行业红利消失+企业能力滞后”**的综合结果:

  • 行业层面:植物蛋白饮料进入存量竞争,新鲜豆奶挤压常温豆奶空间;
  • 企业层面:产品创新不足(未跟上健康需求)、渠道布局失衡(传统渠道依赖)、消费者需求洞察滞后(未满足个性化与便捷化)。

2. 改进建议

  • 产品端:加速推出“低糖/无糖”“高纤维”“口味创新”产品,强化“非转基因”核心卖点;
  • 渠道端:提升便利店、电商等新兴渠道的铺货率,优化直播带货与社交媒体营销;
  • 营销端:聚焦“健康”“年轻”标签,通过KOL、小红书等平台强化消费者认知;
  • 成本端:优化供应链(如锁定大豆价格、降低生产损耗),缓解原材料上涨压力。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饮料工业协会、艾瑞咨询、易观分析及企业公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