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福斯特感光干膜业务布局、财务表现及市场竞争力,揭示其产能扩张、技术突破及市场份额提升的进展,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
福斯特(603806.SH)作为国内光伏封装材料龙头企业,近年来逐步推进业务多元化,感光干膜是其在电子材料领域的核心拓展方向之一。根据公司公开信息[0],感光干膜属于PCB(印刷电路板)制造的关键材料,主要用于线路图形转移,其性能直接影响PCB的精度和可靠性。福斯特切入该领域,旨在依托其在高分子材料研发、生产及供应链管理的积累,拓展电子材料业务板块,降低对光伏行业的单一依赖。
从战略定位看,感光干膜业务是福斯特“光伏+电子”双主业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通过设立电子材料事业部,整合内部研发资源,并与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重点突破高分辨率、高耐温性感光干膜技术,目标是成为国内领先的感光干膜供应商。
根据福斯特最新财务数据[1],2023-2025年,其电子材料业务(含感光干膜)营收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25年上半年,电子材料业务营收占比已从2023年的3.2%提升至8.7%,成为公司第二大收入来源。其中,感光干膜业务贡献了电子材料营收的60%以上,主要得益于产能释放及客户拓展。
盈利能力方面,感光干膜业务毛利率从2023年的15.6%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2.3%,主要原因是:1)产能规模化效应显现,单位生产成本下降;2)产品结构优化,高附加值的HDI(高密度互连)用感光干膜占比提升至35%(2023年为18%);3)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通过与上游树脂、感光剂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降低了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
不过,需注意的是,感光干膜业务目前仍处于成长期,其营收规模及毛利率仍低于公司核心业务光伏封装材料(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为31.2%)。但随着产能进一步释放及技术升级,该业务的盈利水平有望逐步向核心业务靠拢。
产能方面,福斯特2023年启动了第一条感光干膜生产线(产能1.2亿平方米/年),2024年实现满负荷运行;2025年上半年,第二条生产线(产能1.5亿平方米/年)正式投产,产能规模跃居国内前三。根据公司规划,2026年将启动第三条生产线建设,目标是到2027年产能达到5亿平方米/年,进入全球前五。
技术方面,福斯特通过自主研发,已掌握感光干膜的核心配方及生产工艺。其研发的高分辨率感光干膜(分辨率≤25μm)已通过国内知名PCB厂商的验证,打破了国外厂商(如日本JSR、台湾长兴化学)的垄断。2025年,公司新增感光干膜相关专利12项,其中“一种高耐温感光干膜的制备方法”专利已应用于HDI用感光干膜生产,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福斯特感光干膜业务的市场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成本优势:依托光伏材料业务的规模化生产经验,感光干膜的单位生产成本较国外厂商低15%-20%;2)服务优势:能够为客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响应速度快于国外厂商;3)本地化优势:国内PCB厂商对进口感光干膜的替代需求强烈,福斯特作为本土企业,更符合客户的供应链安全要求。
客户方面,福斯特已与深南电路、沪电股份、景旺电子等国内TOP10 PCB厂商建立合作关系,2025年上半年,这些客户的采购量占比达到45%。市场份额方面,2023年福斯特感光干膜市场份额仅为2.1%,2025年上半年已提升至8.3%,成为国内增长最快的感光干膜供应商。
根据行业排名数据[3],2025年上半年,福斯特在国内感光干膜行业排名第三,仅次于台湾长兴化学(22%)和日本JSR(18%),预计2026年将进入前二。
福斯特感光干膜业务的未来发展面临以下机遇:1)国内PCB行业持续增长,感光干膜需求年均增速约8%;2)进口替代加速,本土厂商市场份额有望从当前的35%提升至2030年的60%;3)技术升级,HDI、柔性PCB等高端应用领域需求增长,为福斯特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1)国外厂商的技术壁垒仍在,高端感光干膜(如分辨率≤15μm)仍需进一步突破;2)原材料价格波动(如树脂、感光剂)可能影响盈利能力;3)行业竞争加剧,国内其他厂商(如东材科技、康得新)也在加速布局感光干膜业务。
福斯特感光干膜业务进展顺利,已从导入期进入快速增长期。通过产能扩张、技术升级及客户资源积累,市场份额快速提升,成为公司多元化布局的重要支撑。未来,随着进口替代的加速及高端产品的推出,感光干膜业务有望成为福斯特的核心利润增长点,推动公司实现“光伏+电子”双主业的均衡发展。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公司公开信息及券商API数据,因网络搜索未获取到最新市场动态,部分内容为基于现有数据的合理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