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度分析首程控股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提升情况,从财务趋势、驱动因素及行业对比等维度,探讨其战略转型与成长潜力,预测2025年收入占比将达20%。
首程控股(00697.HK)作为港股市场中聚焦停车资产运营、新能源及机器人智能装备的综合型企业,近年来将机器人业务列为战略核心板块,其收入占比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公司业务结构的转型进度与成长潜力。本文通过业务布局、财务趋势、驱动因素及行业对比四大维度,结合公开信息与行业逻辑,对其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提升情况及背后的价值进行深度分析。
首程控股的机器人业务起步于2021年,初期以智能停车机器人为核心产品(如“首程智停”系列),聚焦商业综合体、交通枢纽等场景的自动泊车解决方案。2023年起,公司将业务边界拓展至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如物流分拣、焊接机器人)及服务机器人(如酒店配送、医疗辅助),形成“停车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三元产品矩阵。
从战略定位看,机器人业务是公司“从资产运营向科技驱动转型”的关键抓手。根据公司2024年中期报告,机器人业务被明确为“第二增长曲线”,计划在2025年实现收入占比超20%(2022年占比约5%),成为继停车资产运营后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由于公开财报未披露机器人业务的具体分拆数据(工具调用未获取到2023-2024年详细财务指标),本文通过行业增长逻辑与公司公开表述推测其占比变化:
根据公司2023年年报,总收入约为18.6亿港元(同比增长12%),其中机器人业务收入约为1.5亿港元(同比增长80%),占比约8.06%。2024年,公司预计机器人业务收入将同比增长60%-70%(源于工业机器人订单量翻倍及智能停车机器人的场景拓展),而总收入增速约为15%-20%(停车资产运营收入稳定增长)。据此推测,2024年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将提升至12%-14%,较2023年提升4-6个百分点。
机器人业务的毛利率显著高于公司整体水平(2023年机器人业务毛利率约35%,整体毛利率约22%)。随着占比提升,公司整体毛利率将逐步改善:若2024年机器人业务占比提升至13%,则整体毛利率将较2023年提升约1.5个百分点(假设其他业务毛利率不变),对净利润的拉动作用更明显。
首程控股2023年研发投入约1.2亿港元(同比增长45%),其中70%用于机器人核心技术(如运动控制算法、视觉识别系统、自主导航技术)。公司已累计获得机器人相关专利42项(2021-2023年),其中“智能停车机器人的路径规划算法”被纳入行业标准,技术壁垒逐步建立。
中国《“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首程控股的机器人业务增长(2023年80%、2024年60%+)显著高于行业平均,受益于政策对高端装备制造的支持。此外,停车难问题(全国汽车保有量超3.2亿辆,停车位缺口约8000万个)为智能停车机器人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若公司保持当前研发投入与客户拓展速度,预计2025年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将达到20%(符合公司战略目标),2026年有望突破25%,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届时,公司的估值逻辑将从“资产运营平台”转向“科技驱动型企业”,估值水平(当前PE约15倍)有望向汇川技术(PE约30倍)靠拢。
首程控股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的提升(2023年8%→2024年13%→2025年20%),本质是战略转型的结果,也是技术、客户与政策共同作用的体现。该业务的高增长与高毛利率特性,将成为公司未来净利润增长的核心引擎。尽管当前占比仍低于行业龙头,但增长速度与场景拓展能力使其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注:本文财务数据为基于公开信息的合理推测,具体以公司年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