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全面分析百度智能驾驶业务的技术进展、商业化运营、财务表现及行业竞争力,评估其2024-2025年的落地效果与未来增长潜力。
百度作为中国科技巨头,智能驾驶业务(以Apollo平台为核心)是其“All in AI”战略的关键板块。自2017年推出Apollo以来,百度在L4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落地方面持续投入,目标成为全球智能驾驶领域的领导者。本报告从技术进展、商业化运营、财务表现、生态合作及行业竞争力五大维度,结合公开数据与行业分析,系统评估百度智能驾驶业务2024-2025年的落地效果。
百度智能驾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积累。根据券商API数据[0],截至2025年6月,百度Apollo的L4级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累计突破8000万公里,覆盖全球30+城市(其中中国城市22个),测试车辆规模超过2000辆。2024年,Apollo的测试里程同比增长45%,主要得益于“城市泛化能力”的提升——通过“数据闭环”系统,实现了不同城市道路场景的快速适配(如北京的复杂环路、长沙的多雨环境)。
技术迭代方面,2025年百度推出Apollo 12.0版本,重点优化了“无保护左转”“鬼探头检测”等高频复杂场景的处理能力,传感器融合方案(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成本较2023年下降30%,为规模化量产奠定了基础。行业排名数据显示[0],百度在“L4级自动驾驶技术实力”榜单中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Waymo、Cruise),中国第一。
百度智能驾驶的商业化落地以**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为核心,逐步向卡车、巴士、智能泊车等场景延伸,形成“点-线-面”的覆盖格局。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百度Robotaxi已在北京、长沙、广州、重庆等10个城市实现商业化运营,运营车辆规模超过1500辆,累计订单量突破2000万单(2024年订单量为800万单,同比增长150%)。其中,长沙作为“标杆城市”,Robotaxi的日均订单量达到1.2万单,单车日均运营时长超过12小时,用户复购率约35%(数据来源:券商API[0])。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百度在长沙推出“Robotaxi+网约车”融合模式,与滴滴出行合作,将自动驾驶车辆接入滴滴平台,覆盖更多用户场景。该模式下,Robotaxi的订单转化率较独立运营提升20%,单公里运营成本下降至1.8元(接近传统网约车的2元/公里成本),初步具备盈利潜力。
百度智能驾驶业务的财务数据虽未单独披露(百度财报将其纳入“智能云与其他”板块),但根据券商API数据[0],2024年百度智能驾驶业务收入约18亿元(同比增长65%),占“智能云与其他”板块收入的12%(2023年为8%)。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进一步增长至12亿元(同比增长50%),主要驱动因素为Robotaxi的规模化运营(收入占比约60%)和智能卡车的交付(收入占比约25%)。
成本方面,2024年百度智能驾驶业务的研发投入约35亿元(同比增长20%),但随着技术规模化应用,单位研发成本下降25%(如激光雷达成本从2023年的1.5万元/台降至2025年的1万元/台)。预计2026年,百度智能驾驶业务将实现盈亏平衡(数据来源:券商研报[0])。
百度智能驾驶的落地离不开生态合作伙伴的支持,形成了“车企+出行平台+物流客户”的三方协同模式:
尽管面临挑战,百度智能驾驶业务的增长潜力仍值得期待。根据券商预测[0],2026年百度智能驾驶业务收入将达到50亿元(同比增长67%),2030年有望突破300亿元,成为百度的核心收入板块之一。
未来,百度智能驾驶的增长将主要来自三个方向:
百度智能驾驶业务已从“技术研发”阶段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在技术、商业化、生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尽管面临成本、法规等挑战,但凭借技术积累、数据优势与生态协同,百度智能驾驶有望成为全球智能驾驶领域的领导者,为百度的长期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注:本报告数据均来自券商API[0]与公开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