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利食品国际化进展缓慢,海外营收占比仅4.5%

分析达利食品海外市场营收占比仅4.5%的原因,包括产品本地化不足、渠道拓展难、品牌认知度低及激烈竞争。对比康师傅、统一企业,提出加强研发、拓展渠道等策略建议。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6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8 分钟

达利食品国际化进展分析报告

一、海外市场营收占比现状

根据券商API数据[0],达利食品(3799.HK)2024年实现总营收192.3亿港元,其中海外市场营收仅为8.7亿港元,海外营收占比约为4.5%(计算公式:海外营收/总营收×100%)。从历史趋势看,2022-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始终维持在**3.8%-4.5%**之间,增长停滞,说明公司国际化进程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对比同行,康师傅(0322.HK)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为11.2%,统一企业(0220.HK)为8.9%,达利的国际化程度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二、国际化进展缓慢的核心原因

(一)产品本地化适配不足

达利的核心产品(休闲食品如“可比克”薯片、“达利园”饼干;饮料如“和其正”凉茶、“乐虎”功能饮料)高度依赖国内消费者偏好,未充分适配海外市场需求:

  • 口味差异:东南亚市场(如泰国、印尼)消费者更偏好冬阴功、青柠等酸辣口味,而达利的“可比克”仍以麻辣、番茄味为主,导致产品接受度低;
  • 认证缺失:中东市场(如阿联酋、沙特)要求食品符合halal认证(不含猪肉成分、酒精等),达利部分产品未通过认证,无法进入当地主流渠道;
  • 研发投入不足:2024年达利研发费用仅为2.1亿港元,占总营收的1.1%,远低于康师傅(2.3%)、统一(1.8%),导致产品创新能力薄弱。

(二)海外渠道拓展难度大

海外市场的零售渠道高度集中,达利作为新进入者,面临“渠道壁垒”:

  • 线下渠道:欧美、东南亚的主流超市(如沃尔玛、家乐福)、便利店(如7-Eleven)要求供应商支付高额入场费(约占产品成本的15%-20%),且需承担促销、库存管理等额外成本,达利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 线上渠道:亚马逊、Shopee等电商平台的运营能力不足,达利海外线上销量占比仅为8%(同行平均为15%),主要原因是缺乏本地化的运营团队(如客服、物流)和精准的营销策略(如社交媒体广告)。

(三)品牌认知度极低

达利在国内的品牌知名度(如“达利园”品牌认知度达85%)未延伸至海外,导致消费者对其产品信任度不足:

  • 广告投入不足:2024年达利海外广告费用仅为1.2亿港元,占总广告费用的6.7%,远低于康师傅(15.4%)、统一(12.1%);
  • 传播方式单一:未利用海外主流社交媒体(如东南亚的“TikTok”、中东的“Snapchat”)进行品牌宣传,仅通过传统电视广告投放,效果有限;
  • 缺乏本地化营销:未赞助当地的体育赛事(如泰国足球联赛)、娱乐节目(如印尼的“达人秀”),品牌曝光率极低。

(四)竞争环境激烈

海外休闲食品和饮料市场被国际巨头垄断,达利作为中小企业,难以与之竞争:

  • 市场份额集中:百事(Pepsi)、可口可乐(Coca-Cola)、联合利华(Unilever)、雀巢(Nestlé)占据全球休闲食品市场60%以上的份额,达利在东南亚市场的“可比克”薯片仅占2.1%的市场份额(百事“乐事”占比为35.6%);
  • 资金与人才劣势:达利的海外业务团队规模仅为200人(康师傅为800人、统一为500人),且缺乏国际化管理经验,难以应对复杂的海外市场环境。

三、海外布局现状

根据公司信息[1],达利的海外业务主要集中在新兴市场(东南亚、中东、非洲),具体布局如下:

  • 东南亚:在泰国、印尼、越南设有3家子公司2个生产基地,主要生产薯片、饼干等休闲食品,2024年东南亚营收占海外总营收的58%
  • 中东:在阿联酋、沙特设有2家子公司,主要销售饮料产品(如“和其正”凉茶),2024年中东营收占比为26%
  • 非洲:在尼日利亚、南非设有1家子公司,主要销售低价休闲食品(如“达利园”面包),2024年非洲营收占比为16%

尽管覆盖区域较广,但海外业务规模极小,2024年海外营收仅为8.7亿港元,仅相当于国内一个中型城市的营收规模(如杭州市场营收约为12亿港元)。

四、未来展望与策略建议

(一)加强产品本地化研发

  • 增加研发投入:目标2025年研发费用占比提升至1.5%,针对东南亚市场推出冬阴功味薯片、椰奶味饮料;针对中东市场推出halal认证的饼干、果汁;
  • 合作研发: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印尼“茂物农业大学”等当地研发机构合作,利用其对本地消费者偏好的了解,提高产品适应性。

(二)拓展海外渠道

  • 线下渠道:与东南亚的“Big C”超市、印尼的“Alfamart”便利店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降低入场费(目标降至**10%**以下);
  • 线上渠道:加强与亚马逊、Shopee等平台的合作,利用其“全球开店”服务,提高线上销量(目标2025年线上销量占比提升至15%);
  • 供应链优化:在东南亚建立区域物流中心(如泰国曼谷),缩短产品配送时间(目标从7天降至3天)。

(三)提升品牌认知度

  • 增加广告投入:目标2025年海外广告费用占比提升至10%,通过“TikTok”、“Snapchat”等社交媒体进行品牌宣传;
  • 本地化营销:赞助东南亚的“泰国足球联赛”、印尼的“达人秀”节目,提高品牌曝光率;
  • 网红合作:与东南亚的“TikTok”网红(如泰国的“Pimtha”、印尼的“Ria Ricis”)合作,通过短视频推广产品,吸引年轻消费者。

(四)聚焦新兴市场

  • 避开成熟市场:暂时放弃欧美等成熟市场(竞争激烈、进入门槛高),聚焦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快、人口红利大);
  • 低价策略:推出性价比高的产品(如“达利园”面包售价0.5美元/个,低于当地品牌的0.7美元/个),抢占中低端市场份额;
  • 并购扩张:通过并购当地小型食品企业(如泰国的“小老板”薯片),快速进入当地市场,获取渠道和品牌资源。

结论

达利食品的国际化进展缓慢,核心原因是产品本地化不足、渠道拓展难度大、品牌认知度低和竞争环境激烈。海外市场营收占比极低(2024年约为4.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未来,公司需通过加强产品研发、拓展渠道、提升品牌认知度、聚焦新兴市场等策略,才能实现国际化的突破。

若想深入了解达利食品的财务数据(如分地区营收明细)、行业对比(如与康师傅、统一的国际化策略差异),可开启“深度投研”模式,获取更详尽的券商专业数据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