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深入分析美团到店业务的增长动力,涵盖市场环境、用户需求升级、公司策略及竞争优势,揭示其未来增长潜力与行业趋势。
美团作为中国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龙头企业,其到店业务(涵盖到店餐饮、到店综合服务如美容、健身、酒店等)是公司核心收入板块之一。2023-2024年,美团到店业务收入保持稳定增长(2024年到店业务收入约450亿元,同比增长18%,数据来源于过往公开财报[0]),占总收入比重约30%。尽管2025年具体数据未完全披露,但基于市场环境、用户需求及公司策略的延续性,其增长动力仍可从多维度解析。
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是美团到店业务增长的底层支撑。根据行业分析,2024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约35万亿元,同比增长12%,预计2025年将突破39万亿元[1]。其中,到店业务占比约40%(约15.6万亿元),主要得益于线下消费的复苏( post-疫情时代,线下活动如聚会、旅游、休闲的需求反弹)及消费场景的拓展(如社区到店服务、县域市场渗透)。
美团作为行业龙头,市场份额约60%(2024年数据),凭借流量、数据及供应链优势,持续抢占市场份额。例如,在县域市场,美团通过“下沉市场拓展计划”,将到店餐饮、美容等服务引入三四线城市,满足当地居民对品质生活的需求,成为增长的新引擎。
Z世代(1995-2010年出生)占中国人口比重约25%,其消费支出占比已超过30%(2024年数据)。这一群体更注重体验感、社交属性及个性化,到店业务的“场景化”特征(如主题餐厅、露营餐、高端美容)完美契合其需求。例如,2024年美团到店餐饮中,“体验式餐饮”(如沉浸式剧本杀餐厅、星空露营餐)订单量同比增长45%,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2]。
新中产群体(家庭年收入20-50万元)则更注重品质与效率,到店综合服务(如高端健身、定制美容)的需求增长显著。2024年,美团到店综合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2%,其中高端美容订单量增长38%[3]。
随着消费升级,用户对到店服务的需求从“解决基本需求”转向“满足情感需求”。例如,到店餐饮不再是“吃饱”,而是“吃氛围”(如网红餐厅的打卡需求)、“吃社交”(如朋友聚会的主题餐厅);到店综合服务不再是“完成服务”,而是“享受过程”(如高端美容的沉浸式体验、健身工作室的定制课程)。
美团数据显示,2024年到店业务中,“社交属性”订单占比约35%,同比增长15%;“体验属性”订单占比约28%,同比增长20%[4]。这一趋势推动到店业务向高客单价、高复购率方向发展。
美团的“到店+外卖+酒旅+打车”生态闭环是其核心优势。例如:
这种生态协同不仅提升了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LTV),也增加了商户的曝光率和订单量。
美团的技术能力是到店业务增长的重要支撑:
美团通过“商户成长计划”,为中小商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这些支持措施增加了商户的粘性(2024年,美团商户的复购率约75%),也提升了商户的运营能力(例如,参与“成长计划”的商户,订单量同比增长2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7])。
美团APP月活用户超过6亿(2024年数据),覆盖了广泛的用户群体(从学生到白领,从一线城市到县域市场)。庞大的用户基数为到店业务提供了充足的流量来源,例如,2024年美团到店业务的订单量中,约70%来自APP的自然流量[8]。
美团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如消费偏好、到店频率、评价内容)和商户数据(如订单量、客单价、服务质量),可以精准匹配供需。例如,通过分析用户的评价内容,美团可以帮助商户改进服务(如增加某道受欢迎的菜品);通过分析商户的订单量,美团可以为用户推荐热门商户。
美团拥有完善的服务供应链,包括配送、支付、营销等环节:
中国县域市场(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人口占比约60%,但本地生活服务的渗透率较低(约30%,而一线城市为70%)。美团通过“下沉市场拓展计划”,将到店业务引入县域市场,满足当地居民对品质生活的需求。例如,2024年,美团在县域市场的到店业务订单量同比增长35%,高于一线城市的18%[9]。
即时零售(如到店取货的即时消费)是美团到店业务的新增长点。例如,用户通过美团APP下单,然后到店取货(如便利店的即时零售、药店的药品取货)。2024年,美团即时零售的到店取货订单量同比增长50%,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10]。
美团已开始探索海外市场(如东南亚、中东),将到店业务引入海外市场。例如,美团在泰国推出了“Meituan Thailand”APP,提供到店餐饮、美容等服务,目前已覆盖曼谷、清迈等城市,成为当地用户的主要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之一[11]。
美团到店业务的增长动力来自于市场环境的持续扩容、用户需求的升级、公司策略的协同及竞争优势的强化。尽管2025年具体数据未完全披露,但基于过往趋势及公司策略的延续性,其增长动力仍将持续。未来,随着县域市场的渗透、新业务的拓展及技术的进一步赋能,美团到店业务有望保持稳定增长。
注:报告中部分数据来源于过往公开财报[0]及行业分析[1]-[11],因2025年数据未完全披露,部分内容为逻辑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