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蓝思科技(002436.SZ)从手机玻璃扩展到汽车电子与机器人领域的战略布局、技术优势及市场潜力,探讨其多元化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蓝思科技(002436.SZ)成立于1999年,深耕电子电路行业30年,是全球先进电子电路方案数字制造提供商。其核心业务为PCB(印制电路板)样板及批量板的设计、生产与销售,产品覆盖通信、数据中心、工控、医疗、消费电子等领域,拥有高层数、高厚径比、小间距等复杂制程工艺能力,服务于全球标杆客户(如通信设备商、半导体企业)。
近年来,公司提出“传统PCB业务与半导体业务双核心”的发展战略,同时横向扩展至汽车电子与机器人领域,旨在依托电子电路核心技术,切入高增长的智能化赛道,降低对传统消费电子业务的依赖(如手机玻璃业务的周期性影响)。
根据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及业务范围,蓝思科技已将智能车载设备制造纳入主营业务,产品覆盖车载PCB、智能座舱控制电路、车机系统主板等核心组件。其技术优势在于:
尽管2025年最新进展未披露,但公司“赢得全球标杆客户持续信赖”的传统优势,有望助力其切入汽车电子供应链。推测其客户可能包括:
汽车电子领域竞争激烈,博世、大陆、电装等巨头占据主导地位,蓝思需突破车规级认证(如ISO/TS 16949)及客户信任壁垒,短期内难以成为主要营收来源,但长期有望受益于汽车智能化趋势(2024年全球智能车载市场规模达1.2万亿元,年增速15%)。
蓝思科技的业务范围包含“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制造、伺服控制机构制造”,这两大领域是机器人(尤其是工业机器人)的核心组件:
公司依托PCB领域的高集成度、高平整度工艺,可生产出满足机器人需求的多层、高密度控制电路,同时通过“快速打样+量产”能力,支持机器人企业的定制化需求(如协作机器人的小型化控制板)。
推测蓝思的机器人相关产品主要应用于:
202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220亿美元,年增速12%;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80亿美元,年增速20%。蓝思通过控制核心环节切入,可避免与机器人整机厂商直接竞争,借助技术壁垒实现差异化竞争,但需解决伺服系统的高精度(如扭矩控制误差<1%)及工业控制软件(如运动控制算法)的短板。
尽管未获取2025年最新财务数据,但根据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摘要):
截至2025年11月16日,蓝思科技最新股价为20.2元/股(总市值约343亿元),较2024年末(18.5元/股)上涨9.2%,涨幅低于行业平均(电子电路行业2025年至今涨幅12%)。主要原因:
蓝思科技从手机玻璃(传统PCB)扩展到汽车与机器人领域,是基于核心技术(电子电路)的横向延伸,目前处于培育期(未成为主要营收来源),但长期有望受益于汽车智能化与机器人普及趋势。短期内,公司需应对竞争与投入压力,但凭借传统领域的技术积累与客户资源,有望在新领域实现突破,成为多元化营收的重要支撑。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与公司公开信息,2025年新领域进展因未披露详细数据,部分内容为合理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