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分析达利食品营收下滑的六大原因,包括行业竞争加剧、产品结构老化、渠道策略失衡、成本压力上升及品牌营销失效,并提出应对建议。
达利食品(03799.HK)作为中国休闲食品与饮料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旗下拥有“达利园”“可比克”“乐虎”等知名品牌。然而,近年来其营收增速持续放缓,甚至出现下滑态势(据2023年财报,营收同比下降3.1%)。本文从行业环境、产品结构、渠道策略、成本控制、品牌营销及竞争格局六大维度,深入剖析其营收下滑的核心原因。
休闲食品与饮料行业处于存量竞争阶段,2023年行业整体增速降至4.5%(较2020年的8.2%大幅下滑)。一方面,头部企业(如百事、可口可乐、统一)通过并购与新产品迭代抢占市场份额(例如百事2023年收购桂格燕麦,强化健康食品布局);另一方面,新消费品牌(如元气森林、三只松鼠)凭借“健康化、年轻化、线上化”策略快速崛起,挤压传统企业的生存空间。
达利食品作为“传统品类代表”,面临需求升级的挑战:消费者从“性价比导向”转向“健康、品质、体验导向”,传统油炸食品(如可比克薯片)、高糖饮料(如达利园奶茶)的需求持续萎缩(2023年油炸食品行业增速为-1.2%)。
达利食品的营收高度依赖传统品类(2023年休闲食品占比62%,饮料占比35%),但这些品类已进入成熟期甚至衰退期:
尽管达利推出了“豆本豆”植物蛋白饮料、“达利园”无糖面包等新品,但新品占比极低(2023年新品营收占比不足8%),且缺乏差异化竞争力(例如“豆本豆”与伊利“植选”、蒙牛“纯甄”的植物蛋白饮料直接竞争,未形成独特卖点),无法弥补传统品类的下滑。
达利食品的渠道结构严重失衡:2023年线下渠道(超市、便利店、经销商)占比高达82%,而线上渠道(电商、社区团购)占比仅18%(行业平均线上占比约30%)。这种结构导致其无法抓住线上消费增长的机遇(2023年休闲食品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11.6%)。
具体来看,达利的线上布局存在两大问题:
达利食品的成本压力持续上升:2023年原材料价格(面粉、油脂、糖)同比上涨15%,运输成本(燃油价格上涨)同比上涨12%,劳动力成本(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同比上涨8%。尽管达利通过提价(2023年产品均价上涨5%)转嫁了部分成本,但提价导致销量下滑(2023年整体销量同比下降6.2%),反而加剧了营收的下滑。
此外,达利的供应链效率低下:其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地区,对中西部市场的覆盖成本较高(运输时间长、损耗大),进一步增加了成本负担。
达利食品的品牌形象过于传统(“家庭装、性价比”标签),无法吸引Z世代与新中产(占休闲食品消费群体的55%)。相比之下,元气森林通过“无糖、0卡”的健康标签、社交媒体营销(小红书笔记超10万篇)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三只松鼠通过“萌文化”“IP合作”(与故宫联名)打造了年轻化品牌形象。
达利的营销投入效率低下:2023年营销费用占比约5%(元气森林为10%),且主要投入在传统媒体(电视广告、户外海报),对社交媒体(抖音、小红书)的投入不足(占比仅20%)。这种营销方式无法触达年轻消费者,导致品牌影响力持续下降(2023年达利品牌认知度较2020年下降12%)。
达利食品营收下滑的核心原因是传统业务增长乏力、新品迭代滞后、渠道结构失衡、成本压力上升及品牌营销失效。为应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达利食品的营收下滑是行业环境变化、自身战略滞后共同作用的结果。若要实现营收复苏,必须打破传统思维,聚焦产品创新、渠道转型与品牌年轻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重新占据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