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估值水平分析报告(2025年11月)
一、引言
保险行业的估值逻辑与一般制造业或科技行业显著不同,核心在于负债端特性与长期现金流匹配。寿险以**内含价值(EV)为核心,采用PEV(股价/内含价值)作为主要估值指标;财险则因资产负债表更侧重短期流动性与赔付能力,通常用P/B(市净率)**估值。本文结合2025年以来的市场数据、行业驱动因素及国际对比,系统分析保险行业当前估值水平及背后逻辑。
二、核心估值指标与当前市场水平
1. 寿险:PEV(股价/内含价值)
内含价值(EV)是寿险公司的“核心价值”,反映现有业务未来现金流的现值(扣除负债折现后)加上调整后的净资产。2025年以来,寿险行业PEV处于0.6-0.8倍区间,较2024年的0.5-0.7倍有所回升,但仍低于历史均值(2019-2021年约1.0-1.2倍)。
- 龙头公司表现:中国平安(601318.SH)PEV约0.7倍,中国人寿(601628.SH)0.65倍,新华保险(601336.SH)0.68倍,均处于历史较低分位(近5年20%-30%分位)。
- 驱动因素:2025年上半年,寿险行业新业务价值(NBV)增速回升至5%-8%(2024年为3%),主要受益于代理人渠道优化(头部公司代理人数量企稳,人均产能提升10%)及产品结构调整(增额终身寿占比提升至35%,较2024年提高8个百分点)。
2. 财险:P/B(市净率)
财险公司的资产以流动性资产(如债券、银行存款)为主,负债主要为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与未决赔款准备金,因此净资产(股东权益)是其风险承担能力的核心指标。2025年财险行业P/B约1.0-1.2倍,较2024年的0.9-1.1倍略有修复。
- 龙头公司表现:中国财险(2328.HK)P/B约1.1倍,平安财险(601318.SH)1.05倍,均低于2019年的1.3-1.5倍。
- 驱动因素:车险保费增速稳定(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7%),非车险(健康险、责任险)成为增长引擎(同比增长11%);同时,赔付率控制在合理水平(车险赔付率约70%,较2024年下降2个百分点),支撑净资产稳定积累。
三、估值驱动因素分析
1. 利率环境:寿险估值的“锚”
寿险公司的负债端(如长期寿险保单)需用折现率计算现值,而折现率通常参考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中国寿险行业当前折现率约2.5%-2.7%)。2025年以来,央行保持货币政策稳健,10年期国债收益率稳定在2.5%-2.7%区间,较2024年的2.3%-2.5%略有回升,缓解了寿险负债端折现压力,推动EV增速回升(2025年上半年行业EV同比增长6%,较2024年提高1.5个百分点)。
2. 保费增长:估值修复的“发动机”
- 寿险:新业务价值(NBV)增速从2024年的3%回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8%,主要因代理人渠道转型(头部公司将代理人数量从2023年的120万人精简至2025年的80万人,人均产能从3万元/年提升至5万元/年)及产品创新(增额终身寿因“锁定长期利率”特性成为爆款,占新单保费比例达40%)。
- 财险:车险保费增速稳定(7%),非车险(健康险、责任险)增长11%,主要受益于政策推动(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要求扩大商业健康险覆盖)及消费升级(家庭财产险、旅游意外险需求增长)。
3. 赔付率与成本控制:财险估值的“底线”
财险公司的净利润主要来自承保利润(保费收入-赔付成本-费用)与投资收益。2025年上半年,行业承保利润率约3.5%(较2024年提高1个百分点),主要因车险综合改革(2020年启动)后,赔付率从2020年的75%降至2025年的70%,费用率从35%降至30%,支撑P/B估值修复。
四、国际对比:中国保险估值处于“洼地”
1. 寿险PEV:中国低于欧美
- 美国:寿险公司PEV约1.0-1.2倍(如大都会人寿、 Prudential),主要因美国寿险业成熟,NBV增速稳定(3%-5%),且利率环境更稳定(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3.5%-4.0%)。
- 欧洲:寿险公司PEV约0.8-1.0倍(如安联、英杰华),略高于中国,但低于美国,主要因欧洲利率更低(10年期德国国债收益率约1.5%-2.0%),但行业集中度更高(前5大公司占比60%)。
- 中国:PEV约0.6-0.8倍,低于欧美,主要因行业转型期(代理人渠道调整导致NBV波动)及利率波动(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19年的3.2%降至2024年的2.3%,2025年回升至2.5%)。
2. 财险P/B:中国接近欧洲,低于美国
- 美国:财险公司P/B约1.2-1.5倍(如州立农业、 Allstate),主要因美国财险市场集中度高(前5大公司占比50%),且投资收益稳定(债券投资占比60%,收益率约4%)。
- 欧洲:财险公司P/B约1.0-1.3倍(如安盛、苏黎世保险),与中国接近,但欧洲赔付率更低(约65%),因自然灾害发生率低于中国。
- 中国:P/B约1.0-1.2倍,低于美国,主要因竞争激烈(前5大公司占比40%),且赔付率较高(车险赔付率70%,非车险65%)。
五、风险因素与估值展望
1. 潜在风险
- 利率下行风险:若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2.3%以下,寿险公司EV将缩水(据测算,折现率下降0.5个百分点,EV约下降5%-8%)。
- 保费增长不及预期:若代理人渠道拓展困难(如年轻人对保险销售职业兴趣下降),或产品创新不足(如增额终身寿吸引力下降),NBV增速可能低于预期。
- 赔付率上升:若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增多,或医疗费用通胀加剧(健康险赔付率上升),财险承保利润将收缩。
2. 估值展望
短期(1年内):估值修复——若利率保持稳定(2.5%-2.7%),保费增长(寿险NBV增速5%-8%,财险保费增速8%-10%),寿险PEV可能回升至0.8-1.0倍,财险P/B回升至1.2-1.4倍。
长期(3-5年):估值提升——随着保险渗透率提高(中国寿险密度约3000元/人,低于美国的3万美元/人),行业转型完成(代理人渠道效率提升),寿险PEV可能向欧美靠拢(1.0-1.2倍),财险P/B向美国靠拢(1.2-1.5倍)。
六、结论
2025年以来,保险行业估值处于历史较低但逐步回升的水平:寿险PEV约0.6-0.8倍,财险P/B约1.0-1.2倍,均低于国际水平。核心驱动因素是利率稳定(10年期国债收益率回升)与保费增长恢复(寿险NBV增速回升,财险非车险增长)。
长期来看,随着保险渗透率提高(中国保险密度仅为美国的10%)、行业转型完成(代理人渠道效率提升)及利率环境稳定,保险行业估值有提升空间。但需注意利率波动(寿险)与赔付率上升(财险)的风险,建议关注龙头公司(如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财险),因其具备更强的渠道优化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估值修复弹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