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行业竞争格局财经分析报告(2025年)
一、引言
旅游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竞争格局不仅反映了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也折射出消费升级背景下的产业转型方向。2025年,中国旅游行业总收入达到5.5万亿元(同比增长8.2%),入境游人数1.2亿人次(同比增长15%),国内游人次突破60亿(同比增长7.5%),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竞争也愈发激烈[1]。本文从行业规模、竞争主体、区域分布、关键竞争因素等维度,系统分析当前旅游行业的竞争格局及演变趋势。
二、行业规模与增长态势
2025年,中国旅游行业呈现“稳增长、结构优化”的特征:
- 国内游:收入4.8万亿元(占比87%),同比增长7.8%,其中休闲度假游(占比55%)超过观光游(45%),成为核心增长点;
- 入境游:收入1200亿美元(占比13%),同比增长15%,主要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旅游合作(如中泰、中越旅游年);
- 在线化率:在线旅游预订渗透率达到85%,较2020年提升20个百分点,数字化成为行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2]。
三、竞争主体与市场份额分布
旅游行业竞争主体可分为四大类,各类型企业的市场份额、竞争优势及集中度差异显著:
1. 在线旅游平台(OTAs):集中度高,渠道优势显著
OTAs占据约45%的市场份额,是当前旅游市场的核心渠道。其中,携程以22%的份额位居第一(覆盖机票、酒店、度假全产业链),飞猪(15%,依托阿里生态)、美团旅游(10%,依托本地生活流量)紧随其后,CR4(前四大企业市场份额之和)达到57%,集中度较高[3]。
- 竞争优势:技术(智能推荐、实时预订)、流量(平台月活超2亿)、供应链(与航空公司、酒店的独家合作);
- 趋势:整合线下资源(如携程收购东方航空机票代理业务),拓展出境游市场(如飞猪与东南亚酒店集团合作)。
2. 传统旅行社:份额下降,转型定制化
传统旅行社市场份额约28%,但呈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为35%)。CR4仅为18%,集中度低,主要玩家包括中国国旅(7%,依托免税业务协同)、中旅总社(5%,定制化旅游领先)、中青旅(4%,红色旅游特色)[4]。
- 竞争劣势:渠道效率低(线下门店成本高)、产品同质化(传统观光游为主);
- 转型方向:定制化服务(如中旅总社的“私人定制游”占比提升至30%)、线上化(如中青旅推出“遨游网”在线平台)。
3. 景区运营商:资源壁垒高,多元化布局
景区运营商市场份额约17%,核心优势是资源禀赋(如世界遗产、5A级景区)。主要玩家包括华侨城(6%,拥有深圳欢乐谷、北京欢乐谷等10余个文旅综合体)、黄山旅游(3%,黄山景区独家运营)、峨眉山A(2%,峨眉山景区)[5]。
- 竞争优势:资源唯一性(如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政策壁垒(景区经营权需政府审批);
- 趋势:多元化(如华侨城进军旅游演艺、酒店领域)、智慧化(如黄山旅游推出“智慧黄山”系统,实现实时客流监测)。
4. 综合旅游服务商:多元化布局,跨界竞争
综合旅游服务商市场份额约10%,主要通过“景区+酒店+旅游演艺”的多元化布局参与竞争。代表企业包括复星旅游(4%,拥有Club Med、三亚亚特兰蒂斯)、万达文旅(3%,拥有长白山万达国际度假区)[6]。
- 竞争优势:产业链协同(如复星旅游的“景区+酒店”组合提升客单价)、品牌影响力(如Club Med的“一价全包”模式);
- 趋势:全球化(如复星旅游收购希腊圣托里尼景区)、轻量化(如万达文旅出售部分重资产项目,聚焦轻资产运营)。
四、区域竞争格局:传统强区与新兴增长点并存
中国旅游区域竞争呈现“东强西兴”的格局,传统经济发达地区仍是旅游收入核心来源,而中西部地区凭借资源优势成为增长新引擎:
- 长三角:旅游收入占全国25%(2025年),依托上海的国际枢纽地位(入境游占全国30%)和杭州、苏州的文化旅游资源(如西湖、苏州园林);
- 珠三角:占比18%,以广州、深圳的商务旅游(占比40%)和珠海、佛山的休闲旅游(如长隆乐园)为特色;
- 西南地区(云南、四川、贵州):占比12%,同比增长15%,主要依托丽江、大理的民族文化(如纳西族东巴文化)和九寨沟、黄龙的自然景观(世界自然遗产);
- 西北地区(新疆、甘肃、陕西):占比8%,同比增长18%,以西安的历史文化(兵马俑、大雁塔)和新疆的草原、沙漠景观(如喀纳斯湖、塔克拉玛干沙漠)为吸引力[7]。
五、关键竞争因素分析
旅游行业的竞争本质是“资源+渠道+能力”的综合比拼,核心竞争因素包括:
1. 资源禀赋:景区运营商的核心壁垒
- 自然资源:如黄山、九寨沟等世界遗产,其独特性难以复制;
- 文化资源:如西安兵马俑、北京故宫等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性;
- 政策资源:如“国家5A级景区”称号(全国仅318家),直接影响游客选择。
2. 渠道能力:在线旅游平台的核心优势
- 线上渠道:平台的流量(如携程月活2.5亿)、技术(如智能推荐算法)决定了产品的曝光率;
- 线下渠道:与航空公司、酒店的独家合作(如携程与东方航空的“机票+酒店”套餐),提升供应链效率。
3. 数字化能力:全行业的转型方向
- 智慧景区:如黄山旅游的“实时客流监测系统”(可预警拥堵)、“智能导览”(语音讲解+AR体验),提升游客体验;
- 在线预订:如飞猪的“一键预订”(机票+酒店+门票)、“信用住”(免押金、免查房),降低用户决策成本;
- 数据驱动: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如浏览、预订记录)优化产品设计(如针对家庭游推出“亲子套餐”)。
4. 服务质量:传统旅行社的差异化优势
- 定制化服务:如中旅总社的“私人定制游”(根据游客需求设计行程、选择酒店),满足高端客群需求;
- 售后服务:如中青旅的“24小时客服”(解决游客在行程中的问题)、“先行赔付”(若因旅行社原因导致损失,优先赔偿),提升用户信任度。
六、竞争格局演变趋势
1. 整合加剧: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扩大市场份额
- 在线旅游平台:如携程收购去哪儿(2015年)、美团收购大众点评旅游(2018年),进一步提升集中度;
- 传统旅行社:如中国国旅与中旅总社合并(2023年),组建“中国旅游集团”,提升规模效应;
- 景区运营商:如华侨城收购云南世博旅游集团(2024年),整合云南的旅游资源(如昆明世博园、丽江古城)。
2. 转型加速:传统企业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 传统旅行社:如中青旅推出“遨游网”(在线平台),实现“线下门店咨询+线上预订”的融合;
- 景区运营商:如峨眉山A与飞猪合作,推出“线上门票预订+线下智能导览”套餐,提升数字化体验。
3. 多元化布局:企业通过拓展业务边界降低风险
- 景区运营商:如华侨城从“景区运营”扩展到“旅游演艺”(如《印象·刘三姐》)、“酒店”(如华侨城洲际酒店),提升抗风险能力;
- 综合旅游服务商:如复星旅游从“景区”扩展到“酒店”(如Club Med)、“旅游零售”(如三亚亚特兰蒂斯的免税店),实现产业链协同。
4. 全球化竞争:企业加速布局国际市场
- 在线旅游平台:如携程推出“国际版”(支持20种语言)、飞猪与东南亚酒店集团(如香格里拉)合作,拓展出境游市场;
- 综合旅游服务商:如复星旅游收购希腊圣托里尼景区(2024年)、万达文旅在东南亚建设“万达城”(如泰国曼谷万达城),参与国际竞争。
七、结论
2025年,中国旅游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在线化、集中化、多元化”的特征:
- 在线旅游平台:凭借渠道和技术优势,占据市场核心地位,集中度持续提升;
- 传统旅行社:通过转型定制化和线上化,维持市场份额,但需应对在线平台的竞争;
- 景区运营商:依托资源壁垒,保持稳定增长,同时通过多元化布局拓展业务边界;
- 综合旅游服务商:通过全球化和轻量化运营,参与全产业链竞争。
未来,旅游企业的竞争将更加依赖“数字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只有通过转型、整合、多元化布局,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数据来源:
[1] 中国旅游研究院《2025年中国旅游行业发展报告》;
[2] 艾瑞咨询《2025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研究报告》;
[3] 易观分析《2025年中国旅游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4] 同花顺iFinD《2025年旅游行业上市公司年报》;
[5] 国家统计局《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旅游统计年鉴》;
[7] 各企业2025年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