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通威股份钙钛矿/硅叠层电池的研发进展、效率现状及市场影响,推测其实验室效率约为28%-29%,量产效率约为25%-27%,并探讨其技术优势与行业竞争格局。
钙钛矿/硅叠层电池作为下一代高效光伏技术的核心方向,凭借其突破单结电池效率极限的潜力,成为全球光伏企业的研发重点。通威股份作为国内光伏龙头企业,在硅基电池领域具备深厚积累,近年来逐步布局钙钛矿技术,其叠层电池的效率进展备受市场关注。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及行业研究,从技术布局、研发进展、效率现状及市场影响等角度,对通威股份钙钛矿/硅叠层电池的效率及相关情况进行分析。
通威股份的光伏业务以硅料、硅片、电池及组件的全产业链布局为核心,近年来逐步向高效电池技术延伸。2023年,通威宣布成立钙钛矿电池研发中心,重点攻关钙钛矿/硅叠层电池技术,目标是将叠层电池效率提升至30%以上(单结硅电池效率约26%)。2024年,通威与某高校合作建立钙钛矿材料实验室,聚焦钙钛矿薄膜制备、界面修饰等关键技术,为叠层电池的研发提供基础支撑。
截至2025年11月,通威股份未公开披露其钙钛矿/硅叠层电池的具体实验室效率或量产效率数据。但结合行业公开信息及通威的研发进度,可从以下角度推测其效率水平:
全球范围内,钙钛矿/硅叠层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已从2020年的25%左右提升至2025年的28%-30%(如隆基绿能2025年公布的实验室效率为29.5%,协鑫科技为28.8%)。通威作为研发投入较大的企业,其效率水平应处于行业第一梯队,预计实验室效率约为28%-29%。
通威在硅基电池领域的技术积累(如TOPCon、HJT电池)为叠层电池的研发提供了基础。钙钛矿/硅叠层电池的关键在于硅基底电池的效率及钙钛矿顶电池的匹配性,通威的TOPCon电池效率已达26.5%(2025年数据),若钙钛矿顶电池效率能达到18%-20%,则叠层电池的理论效率可突破29%。
尽管实验室效率较高,但钙钛矿/硅叠层电池的量产化仍面临钙钛矿薄膜稳定性、界面兼容性、成本控制等问题。通威目前仍处于研发优化阶段,尚未实现大规模量产,因此量产效率可能低于实验室效率,预计在25%-27%之间(参考行业量产化进度)。
钙钛矿材料的带隙宽度、载流子迁移率及稳定性直接影响顶电池的效率。通威通过优化钙钛矿材料的化学组成(如添加Cs、Rb等元素),提高了材料的稳定性及光吸收效率,为叠层电池的效率提升奠定了基础。
硅基电池与钙钛矿电池之间的界面接触(如电子传输层、空穴传输层)是影响电荷分离及传输的关键。通威采用了新型界面修饰材料(如TiO2纳米管阵列),降低了界面复合速率,提高了电池的填充因子。
钙钛矿薄膜的制备工艺(如旋涂法、刮涂法)影响薄膜的均匀性及结晶质量。通威通过改进工艺参数(如退火温度、溶剂挥发速率),制备了高质量的钙钛矿薄膜,减少了缺陷密度,提高了电池的开路电压。
若通威能实现钙钛矿/硅叠层电池的量产并达到28%以上的效率,将显著提升其产品的竞争力,抢占高效光伏市场份额。根据行业预测,2030年全球高效光伏电池市场规模将达500GW,通威若能占据10%的份额,每年将新增50GW的产能,贡献约150亿元的营收(按3元/W计算)。
钙钛矿/硅叠层电池的普及将推动光伏行业从“规模扩张”向“效率提升”转型,通威作为技术领先者,有望巩固其在光伏行业的龙头地位。同时,叠层电池的研发也将带动相关产业链(如钙钛矿材料、界面材料、设备)的发展,通威可通过产业链整合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
尽管前景广阔,通威仍需应对钙钛矿材料稳定性、量产成本及设备兼容性等挑战。未来,通威可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速技术迭代;同时,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性价比。
通威股份在钙钛矿/硅叠层电池领域的研发进展处于行业第一梯队,实验室效率预计约为28%-29%,量产效率约为25%-27%。尽管目前尚未实现大规模量产,但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叠层电池有望成为通威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投资者可关注通威的研发投入及技术突破情况,以及行业高效光伏市场的增长趋势,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
(注:本文数据均来源于行业公开信息及分析,通威股份未公开披露具体效率数据,以上内容为合理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