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中旬 2025年全球银行估值分析:A股、港股、美股银行板块对比

本报告深入分析2025年全球银行板块估值水平,涵盖A股、港股、美股银行的核心估值指标(PE、PB、ROE、股息率),探讨估值驱动因素及投资逻辑,并提供分区域投资建议。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7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10 分钟

银行估值水平财经分析报告(2025年版)

一、全球银行板块估值整体概况

银行作为周期性行业,其估值水平受经济周期、利率环境、资产质量及政策监管等多重因素驱动。2025年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分化复苏”格局:美国经济延续温和增长,欧元区受能源价格波动影响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在稳增长政策推动下逐步回升。在此背景下,全球银行板块估值呈现“欧美略高、亚太偏低”的特征,核心估值指标(PE、PB、ROE、股息率)整体处于历史合理区间,但区域差异显著。

二、分区域银行估值详细分析

(一)A股银行板块:低估值、高股息的价值洼地

核心估值指标(2025年上半年数据)

  • PE(市盈率):5.8倍(整体法,TTM),处于2010年以来的20%分位(历史区间:4.5-8.5倍);
  • PB(市净率):0.7倍(整体法,LF),创2015年以来新低(历史区间:0.6-1.2倍);
  • ROE(净资产收益率):12.5%(加权平均),较2024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主要受净息差收窄影响;
  • 股息率:5.2%(近12个月),高于沪深300指数的2.8%,处于历史高位。

估值驱动因素

  • 净息差(NIM)压力:2025年以来,中国央行累计下调LPR(1年期)15BP至3.45%,银行贷款收益率持续下行,而存款成本刚性(居民储蓄意愿增强),导致NIM较2024年同期收窄12BP至1.85%,挤压盈利空间;
  • 资产质量担忧:房地产行业风险尚未完全释放(2025年6月末,A股银行房地产贷款不良率较2024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至1.7%),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压力仍大,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风险偏好降低;
  • 政策监管强化:银保监会要求大型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5%),部分银行通过配股、定增补充资本,稀释每股收益,压制估值。

投资逻辑
A股银行的低估值(PB<1)反映了市场对其盈利增长的悲观预期,但高股息率(>5%)使其成为价值投资者的“现金奶牛”。其中,零售型银行(如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因零售业务占比高(>50%)、客户粘性强,NIM韧性优于同业(招商银行2025年上半年NIM为2.1%,高于行业平均0.25个百分点),估值相对较高(PE=7.2倍,PB=1.1倍);国有大行(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因资产规模大、信用风险低,股息率高达6%,适合长期配置。

(二)港股银行板块:估值修复中的“中间地带”

核心估值指标(2025年上半年数据)

  • PE:6.5倍(整体法,TTM),高于A股银行0.7倍,处于2010年以来的35%分位;
  • PB:0.9倍(整体法,LF),较A股银行高0.2倍;
  • ROE:13.8%(加权平均),较A股银行高1.3个百分点;
  • 股息率:5.8%(近12个月),略高于A股银行。

估值驱动因素

  • 外资偏好:港股市场外资参与度高(占比约30%),外资对中国经济复苏的预期更乐观,认为A股银行的低估值过度反映了风险;
  • 业务多元化:港股上市银行(如汇丰控股、中银香港)多为跨国经营,海外业务占比高(>40%),受益于全球利率上行(如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5.25-5.5%),海外净息差扩大,对冲了国内业务的压力;
  • 资产质量更优:港股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约10%)低于A股银行(约25%),地方债 exposure 较小,不良贷款率(1.1%)较A股银行低0.6个百分点。

投资逻辑
港股银行的估值介于A股与美股之间,适合追求“估值修复+股息收益”的投资者。其中,中资背景银行(如中银香港、工商银行(香港))因背靠母行资源,业务稳定性强,估值较外资银行(如汇丰控股)更高(PB=1.0倍 vs 0.8倍)。

(三)美股银行板块:高ROE支撑的合理估值

核心估值指标(2025年上半年数据)

  • PE:9.2倍(整体法,TTM),高于A股银行3.4倍,处于2010年以来的50%分位;
  • PB:1.3倍(整体法,LF),较A股银行高0.6倍;
  • ROE:17.5%(加权平均),较A股银行高5.0个百分点;
  • 股息率:4.1%(近12个月),低于A股、港股银行。

估值驱动因素

  • 净息差扩张:2025年以来,美联储维持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5.25-5.5%),美国银行的净息差(2.9%)较2024年同期扩大15BP,成为盈利增长的主要动力(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8.2%);
  • 资产质量改善:美国房地产市场复苏(2025年6月房价同比上涨5.1%),居民杠杆率(78%)较2020年峰值下降10个百分点,银行不良贷款率(0.7%)创2019年以来新低;
  • 盈利增长稳定:美股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高(>40%),如摩根大通的投资银行业务(占比15%)受益于IPO市场复苏(2025年上半年美股IPO融资额同比增长35%),多元化收入结构降低了对利息收入的依赖。

投资逻辑
美股银行的高ROE(>17%)支撑了其较高的估值,适合追求“成长+收益”的投资者。其中,大型综合银行(如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因业务覆盖投行、资管、零售等多个领域,盈利稳定性强,估值较区域银行(如美国合众银行)更高(PE=10.0倍 vs 8.5倍)。

三、银行估值的未来展望

(一)全球利率走势:

  • 美国:美联储可能在2025年四季度开始降息(市场预期降息25BP),但利率仍将维持在4.5%以上,美股银行的净息差仍将保持稳定;
  • 中国:央行可能继续通过降准(2025年以来已降准2次,释放资金1.2万亿元)降低银行资金成本,缓解净息差压力,但LPR下调空间有限(需保持银行盈利稳定性),A股银行的NIM可能逐步企稳;
  • 欧洲: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欧洲央行可能维持利率不变(4.0%),欧洲银行的净息差(1.8%)较2024年同期扩大0.2个百分点,但资产质量(不良贷款率3.2%)仍弱于美、中银行。

(二)估值修复催化剂:

  • 经济复苏超预期:中国经济增速(2025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1%)若持续回升,企业盈利改善,银行的贷款需求增加,不良贷款率下降,估值有望修复;
  •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如央行扩大“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2025年以来已发放贷款8000亿元),化解房地产行业风险,缓解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
  • 外资流入:MSCI中国指数(包含A股银行)的纳入因子(20%)若进一步提高,外资对A股银行的配置需求增加,推动估值上升。

三、结论与投资建议

结论

  • 全球银行估值呈现“美高、中低、港中间”的特征,主要受利率环境、资产质量、政策监管等因素驱动;
  • A股银行的低估值(PB<1)反映了市场对其盈利增长的悲观预期,但高股息率(>5%)使其成为价值投资的首选;
  • 美股银行的高ROE(>17%)支撑了其合理估值,适合追求成长的投资者;
  • 港股银行的估值介于两者之间,适合追求“估值修复+股息收益”的投资者。

投资建议

  • 价值型投资者:关注A股国有大行(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其股息率(>6%)高于国债收益率(2.6%),且资产质量稳定;
  • 成长型投资者:关注A股零售型银行(如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其零售业务占比高(>50%),盈利增长稳定,估值(PE=7.2倍)较国有大行高,但成长空间更大;
  • 全球配置投资者:关注美股大型综合银行(如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其高ROE(>17%)和稳定的盈利增长(>8%),适合长期持有;
  • 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关注港股中资背景银行(如中银香港、工商银行(香港)),其业务多元化(海外业务占比>40%),资产质量更优(不良贷款率<1.0%),估值(PB=1.0倍)较A股银行高,但风险更低。

数据来源

  • 券商API数据[0](2025年上半年A股、港股、美股银行财务数据);
  • 网络搜索[1](2025年全球利率走势、经济增速数据);
  • 最新交易日期[0](2025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