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中国2020-2024年电力装机结构变化,包括可再生能源崛起、火电占比下降及区域差异,并展望2025年趋势。涵盖光伏、风电、水电、核电等能源类型的财务表现与政策影响。
电力装机结构是反映一个国家能源转型进程的核心指标,直接关联“双碳”目标实现、能源安全保障及电力系统稳定性。近年来,中国电力装机结构呈现**“可再生能源加速崛起、火电占比稳步下降、核电与水电有序推进”的特征,2020-2024年期间,可再生能源(风电、光伏、水电、生物质能)装机占比从41.7%提升至53.2%[0],成为支撑电力供应的重要支柱。本报告基于中电联、国家能源局2020-2024年公开数据,从现状特征、趋势演变、财务表现、政策驱动及区域差异**五大维度,对中国电力装机结构进行深度分析,并对2025年趋势作出展望。
根据中电联2024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快报》,截至2024年底,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达29.6亿千瓦,同比增长6.8%。其中:
核心特征:可再生能源已成为装机增长的主要动力(2024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占比达78.3%),火电则从“基荷电源”向“调峰电源”转型,核电因审批加速逐步扩大规模。
2020-2024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年复合增长率达12.3%,远高于火电的1.8%。其中,光伏增长最快(年复合增长率18.5%),主要受益于组件成本下降(2020-2024年光伏组件价格从0.8元/瓦降至0.45元/瓦[0])及分布式光伏政策推动;风电年复合增长率10.2%,陆上风电成本从2020年的0.5元/瓦降至2024年的0.35元/瓦,海上风电因技术进步(如大型化机组)成本下降至0.6元/瓦以下。
火电装机占比从2020年的46.0%降至2024年的40.9%,主要因:(1)煤价波动(2021年煤价暴涨导致火电企业亏损,推动装机增速放缓);(2)政策限制(“十四五”规划明确“严控煤电新增装机”);(3)可再生能源替代(火电发电量占比从2020年的68.5%降至2024年的60.1%)。
核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达6.5%,2024年新增核电装机120万千瓦(如福建福清核电6号机组、广东阳江核电7号机组),主要因“十四五”核电规划(计划新增装机3000万千瓦)推动。此外,抽水蓄能装机从2020年的0.3亿千瓦增至2024年的0.6亿千瓦,年复合增长率19.5%,用于缓解可再生能源波动性问题。
结论:可再生能源(光伏、水电)盈利能力优于火电,核电因稳定电价保持较高毛利率,火电因煤价波动盈利能力最弱。
“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是装机结构调整的核心动力。国家能源局《“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202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0%左右”(2024年已达53.2%,提前完成目标),推动光伏、风电大规模装机。
2022年起,光伏、风电全面进入“平价上网”时代(补贴退坡),但因成本下降,企业仍能盈利。政策转向“保量保价”(如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推动装机增长。
“十四五”规划要求“煤电超低排放改造率达到100%”,2024年全国煤电超低排放机组占比达95%,降低了火电的环境成本,但也增加了改造投资(每千瓦约150元),推动火电企业向“清洁化、灵活性”转型(如煤电与储能结合)。
“十四五”核电规划明确“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2024年核电审批加速(全年审批10台机组),推动装机增长。
结论:区域结构差异主要由资源禀赋(如西北的风光、南方的水电)、负荷需求(如东部的高负荷)及政策导向(如西北的新能源基地建设)决定。
中国电力装机结构正从“火电主导”向“可再生能源主导”转型,2024年可再生能源占比已超50%,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政策(双碳目标、新能源补贴、火电清洁化)、资源禀赋(西北的风光、南方的水电)及财务表现(可再生能源盈利能力优于火电)是推动结构调整的核心因素。2025年,可再生能源将继续成为装机增长的主力,火电逐步转型为调峰电源,核电与储能配套增长,区域结构差异将因政策推动逐步缩小。
本报告基于2020-2024年数据,2025年实时数据需待国家能源局、中电联发布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