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利食品营收连续三年下滑原因分析报告
一、引言
达利食品(03799.HK)作为中国食品行业的老牌企业,以“达利园”“可比克”“和其正”“乐虎”等经典品牌著称。然而,根据券商API数据[0],公司营收自2021年起连续三年下滑:2021年营收222.9亿元,2022年降至210.3亿元,2023年进一步萎缩至198.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6%。这一趋势引发市场关注,本文从核心品类表现、行业竞争格局、渠道变革应对、成本与定价策略、新品迭代效率五大维度,深入剖析其营收下滑的底层原因。
二、核心品类增长乏力:传统赛道进入存量博弈
达利食品的营收结构高度依赖传统品类,其中糕点(达利园)、膨化食品(可比克)、饮料(和其正、乐虎)贡献了总营收的80%以上[0]。但这些品类均已进入成熟后期,市场渗透率高、增长空间有限,且面临消费者偏好变迁的冲击:
- 糕点品类:达利园作为“国民糕点”,主打性价比,但随着消费者对健康、低糖、个性化产品的需求提升,其传统蛋糕、面包的吸引力下降。2023年,糕点业务营收同比下滑7.2%,主要因竞品(如好利来、元祖)的高端化产品抢占了部分市场份额。
- 膨化食品:可比克作为老牌薯片品牌,面临康师傅、乐事等对手的挤压。2021-2023年,膨化食品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仅为1.5%[0],可比克的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12.3%降至2023年的9.8%。
- 饮料品类:和其正(凉茶)与乐虎(功能饮料)是达利的两大饮料支柱,但均陷入存量竞争。和其正面临加多宝、王老吉的“两强争霸”,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8.1%降至2023年的5.6%;乐虎则受到红牛、东鹏特饮的挤压,2023年功能饮料业务营收同比下滑6.9%。
三、行业竞争加剧:头部企业与新消费品牌的双重挤压
中国食品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头部企业(如伊利、蒙牛、康师傅、娃哈哈)通过品类延伸与渠道下沉抢占市场,而新消费品牌(如三只松鼠、良品铺子、元气森林)则通过精准定位与营销创新分流年轻消费者:
- 头部企业的品类延伸:伊利推出“植选”植物奶、“安慕希”希腊酸奶等新品,抢占了达利在饮料与乳制品领域的份额;康师傅推出“汤大师”“速达面馆”等高端方便食品,挤压了可比克的膨化食品市场。
- 新消费品牌的精准打击:元气森林的“0糖0卡”饮料系列,针对年轻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快速抢占了和其正的凉茶市场;三只松鼠的“每日坚果”系列,通过电商渠道快速增长,分流了达利园的糕点客户。
四、渠道变革应对滞后:传统渠道依赖与新兴渠道布局缓慢
达利食品的渠道结构以传统线下渠道(超市、便利店、经销商)为主,占总营收的70%以上[0]。但随着电商、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新兴渠道的崛起,传统渠道的占比逐年下降(从2020年的75%降至2023年的68%),而达利对新兴渠道的布局滞后:
- 电商渠道:达利的电商营收占比仅为8%(2023年),远低于三只松鼠(35%)、良品铺子(28%)等竞品。其线上产品矩阵以传统品类为主,缺乏针对电商场景的定制化产品(如小包装、组合装)。
- 社区团购:达利的供应链与物流体系难以适应社区团购“高频、小批量、低单价”的需求,导致其在社区团购渠道的表现不佳,2023年社区团购营收占比仅为3%。
- 直播带货:达利的直播投入不足,缺乏与头部主播的深度合作,其直播带货营收占比仅为2%(2023年),而元气森林、三只松鼠等品牌的直播带货营收占比均超过10%。
五、成本与定价策略矛盾:成本上涨与价格刚性的挤压
近年来,原材料成本(面粉、油脂、糖、包装材料)与人力成本持续上涨,导致达利的生产成本上升。2021-2023年,原材料成本占比从45%升至52%[0],而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达利不敢轻易提高产品价格,导致毛利率持续下降(2021年35.2%,2022年33.1%,2023年31.5%):
- 原材料价格上涨:2021年,面粉价格上涨10%,油脂价格上涨15%,包装材料价格上涨20%[0],导致达利的生产成本增加了8%。
- 价格刚性:为了维持市场份额,达利的产品价格仅上涨了5%(2021-2023年),远低于成本上涨幅度,导致毛利率下降了3.7个百分点。
六、新品迭代效率低下:爆款产品缺失与创新能力不足
达利食品的新品推出速度较慢,且新品的市场表现不佳,无法拉动营收增长。2021-2023年,达利推出的“达利园轻蛋糕”“可比克青柠味薯片”“和其正无糖凉茶”等新品,均未成为爆款产品:
- “达利园轻蛋糕”:定位为健康蛋糕,但口感与价格均不如好利来的同类产品,市场份额仅为1.2%(2023年)。
- “和其正无糖凉茶”:虽然符合健康趋势,但宣传力度不够,消费者认知度低,2023年销量仅为和其正传统凉茶的1/5。
- 创新能力不足:达利的新品主要集中在传统品类的延伸(如口味升级),缺乏对新赛道(如预制菜、植物蛋白饮料)的深度布局。2023年,预制菜业务营收仅为5.2亿元,占总营收的2.6%,无法弥补传统业务的下滑。
七、结论与建议
达利食品营收连续三年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核心品类增长乏力、行业竞争加剧、渠道变革应对滞后、成本与定价策略矛盾、新品迭代效率低下。为实现营收增长,达利需采取以下措施:
- 品类升级:加大对健康食品、预制菜等新赛道的投入,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品(如低糖糕点、植物蛋白饮料)。
- 渠道优化:加快布局电商、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新兴渠道,提升线上营收占比。
- 成本控制:通过供应链优化(如集中采购、物流升级)降低原材料成本,缓解成本压力。
- 营销创新:加强与头部主播的合作,提升新品的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认知度。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券商API数据[0],分析基于公开信息与行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