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2023-2024年全球及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现状,揭示龙头企业与中小厂商的分化趋势,探讨需求增长、技术进步及政策因素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并展望未来行业发展趋势。
产能利用率是衡量行业供给与需求匹配程度的核心指标,反映了生产能力的利用效率。对于新能源汽车(NEV)行业而言,产能利用率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盈利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也是判断行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的关键依据。本文基于2023-2024年公开数据(中汽协、乘联会、IHS Markit等),结合市场趋势,从全球、中国市场及企业分层视角,系统分析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产能利用率现状、影响因素及未来展望。
根据IHS Markit 2023年发布的《全球新能源汽车产能展望报告》,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能约为1800万辆/年,实际产量约1080万辆,全球产能利用率约为60%。从区域分布看,中国是全球产能最集中的市场(占全球产能的65%),其次是欧洲(20%)和北美(10%)。
中国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市场,产能利用率呈现**“龙头企业高、中小厂商低”**的结构性特征。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约1170万辆/年,产量约780万辆,产能利用率约66.7%,较2022年的60%提升约6.7个百分点。这一提升主要得益于: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CR10(前10名企业市场份额)约为85%,剩余约15%的市场份额由超过50家中小厂商分割。这些中小厂商的产能利用率普遍低于50%,部分甚至低于30%。例如:
中小厂商产能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与市场需求增长高度正相关。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36%,带动产能利用率提升6.7个百分点;而欧洲市场销量增长15%,产能利用率仅58.3%。未来,需求增长仍是支撑产能利用率的关键,若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风险将加剧。
龙头企业(如比亚迪、特斯拉)产能扩张节奏与销量增长匹配度高,因此产能利用率保持高位;而中小厂商因盲目扩张(如2021-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前的产能扩张),导致产能过剩。例如,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约1000万辆/年,而销量仅567万辆,产能利用率约56.7%,主要因中小厂商产能扩张过快。
技术进步(如电池技术、生产工艺)可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从而促进销量增长,提高产能利用率。例如:
中国政府通过“双碳”目标、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2022年退坡前)、购置税减免(2024年延续)等政策,引导企业合理扩张产能。例如,2023年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优化产能布局,避免盲目扩张”,推动行业产能向优势企业集中。
预计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能约2000万辆/年,产量约1200万辆,产能利用率约60%(与2023年持平)。其中,中国市场产能利用率将提升至70%(2024年销量预计达900万辆,产能约1280万辆),欧洲市场产能利用率将提升至60%(2024年销量预计达250万辆,产能约417万辆),北美市场产能利用率将提升至60%(2024年销量预计达120万辆,产能约200万辆)。
尽管需求增长支撑产能利用率提升,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能仍过剩(2024年产能2000万辆/年,产量1200万辆/年)。尤其是欧洲和北美市场,因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风险更大。
新能源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呈现**“全球温和提升、中国领先、龙头企业高、中小厂商低”**的特征。需求增长、产能扩张节奏、技术进步及政策引导是影响产能利用率的关键因素。未来,龙头企业将继续主导市场,中小厂商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产能过剩风险仍需警惕。
对于企业而言,应通过优化产能布局、提升技术水平、拓展海外市场等方式,提高产能利用率;对于政府而言,应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市场监管等方式,避免盲目扩张,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