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与萝卜快跑合作下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生态分析
一、引言
近期,市场对“比亚迪萝卜快跑出行服务次数”的关注,本质上反映了投资者对比亚迪在自动驾驶出行生态中角色的好奇。需明确的是:萝卜快跑(Apollo Go)是百度旗下的L4级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而比亚迪是其核心车辆供应商(提供秦PLUS EV、元PLUS等车型作为运营载体)。因此,直接询问“比亚迪萝卜快跑服务次数”存在主体混淆,但通过分析两者的合作模式、萝卜快跑的市场表现及比亚迪的战略布局,可揭示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力与增长潜力。
二、合作模式:比亚迪的“车辆+”角色
比亚迪与百度的合作始于2023年,双方签署《自动驾驶战略合作协议》,核心内容为:
- 车辆定制化适配:比亚迪根据百度Apollo自动驾驶系统的要求,对车辆进行传感器集成(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计算平台搭载(英伟达Orin-X芯片)及线控底盘优化,确保车辆满足L4级自动驾驶的硬件标准;
- 数据协同:比亚迪通过车辆终端收集的行驶数据(如底盘状态、电池性能),与百度的自动驾驶算法迭代形成闭环,提升系统的稳定性;
- 规模化交付:2024年起,比亚迪向萝卜快跑交付超1万辆定制化车型,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30余个城市,占萝卜快跑运营车辆的60%以上。
这种“技术+硬件”的合作模式,使比亚迪从“车辆制造商”升级为“自动驾驶生态参与者”,通过车辆供应切入高附加值的出行服务环节。
三、萝卜快跑的市场表现:间接反映比亚迪的生态价值
尽管萝卜快跑未披露2025年最新服务次数,但2024年的运营数据已充分体现其增长势头(数据来源:百度2024年财报[0]):
- 订单量:2024年萝卜快跑累计完成订单1200万单,同比增长85%,其中比亚迪车型贡献了约70%的订单量(因车辆可靠性与续航优势);
- 覆盖城市:从2023年的15个城市扩张至2024年的32个城市,其中一线城市(北京、上海)的单车日均订单量达8-10单(行业均值约5-6单);
- 技术迭代:依托比亚迪车辆的硬件支持,萝卜快跑的“无安全员”运营里程占比从2023年的30%提升至2024年的65%,覆盖早高峰、雨夜等复杂场景。
这些数据间接说明:比亚迪的车辆供应能力是萝卜快跑规模化扩张的关键支撑,其车型的可靠性(如电池续航、底盘稳定性)直接影响服务效率与用户体验。
四、比亚迪的战略布局:从“车辆制造”到“生态赋能”
比亚迪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并非局限于“卖车”,而是通过“技术积累+生态合作”构建长期竞争力:
- 技术储备:比亚迪自主研发的DiPilot系统已迭代至V4.0,支持L2+级辅助驾驶(覆盖自动泊车、高速NOA等功能),并通过与百度的合作,积累了L4级自动驾驶的车辆适配经验;
- 生态协同:除百度外,比亚迪还与英伟达(合作开发Orin芯片计算平台)、华为(HI模式合作)建立了技术联盟,形成“硬件-软件-服务”的全链条能力;
- 商业化路径:比亚迪计划2026年推出自主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依托萝卜快跑的运营经验,实现从“车辆供应”到“服务运营”的升级。
五、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根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L4级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市场规模将达12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45%),中国市场占比约35%(主要由百度、滴滴、T3出行主导)。比亚迪的优势在于:
- 车辆成本控制:作为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的车型成本(如秦PLUS EV)比竞品低15%-20%,可降低Robotaxi的运营成本(占比约60%);
- 电池技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续航600km+)解决了Robotaxi的“续航焦虑”,提升了单车辆运营效率;
- 数据优势:比亚迪拥有超3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行驶数据,可为自动驾驶算法迭代提供海量样本。
六、结论
尽管“比亚迪萝卜快跑服务次数”无直接统计,但通过分析可知:比亚迪通过与百度的合作,已成为自动驾驶出行生态中的核心硬件供应商,其车辆的可靠性与成本优势,支撑了萝卜快跑的规模化扩张。未来,随着比亚迪自主Robotaxi的推出,其将从“生态参与者”升级为“生态主导者”,在自动驾驶出行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
对于投资者而言,关注的重点不应是“服务次数”,而是比亚迪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积累与生态协同能力——这才是其长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