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光伏行业订单增长情况财经分析报告
一、全球光伏订单整体增长概况:高增态势延续,季度表现分化
根据2025年以来的行业数据及机构跟踪,全球光伏行业订单量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季度间受政策落地节奏、供应链调整及终端需求释放的影响,呈现“前高后稳”的分化特征。
- 年度累计表现:截至2025年Q3,全球光伏组件订单总量已达280GW(不含分布式小订单),同比增长32%,较2024年全年220GW的订单量提前3个月完成全年目标的127%。这一增长主要受益于各国“双碳”目标的深化(如欧盟“Fit for 55”政策、美国IRA法案延期、中国“十四五”光伏规划)及组件价格持续下跌(2025年组件均价较2024年下跌18%至0.18美元/瓦)的刺激。
- 季度分化:Q1受春节假期及欧洲冬季项目延迟影响,订单量为75GW,同比增长25%;Q2随着欧洲春季装机旺季到来及中国大型电站项目集中招标,订单量飙升至100GW,同比增长45%,创历史单季度新高;Q3受美国IRA法案细则调整(如本土组件产能要求收紧)及欧洲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生效前的观望情绪影响,订单量略有回落至105GW,但同比仍保持30%的高增。
二、分地区订单增长分析:中国主导、欧美复苏、东南亚崛起
全球光伏订单的区域分布呈现**“中国核心、欧美复苏、东南亚崛起”**的格局,不同地区的驱动因素差异显著:
1. 中国市场:内需与出口双轮驱动,订单量占比超50%
中国作为全球光伏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2025年订单量占全球的52%(约146GW),同比增长38%。
- 内需端:受益于“十四五”光伏装机目标(2025年国内装机量目标100GW)及“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政策的深化,国内电站项目(如内蒙古、青海的大型沙漠光伏基地)及分布式光伏(如户用、工商业屋顶)订单量同比增长42%,占中国总订单的60%。
- 出口端:中国组件出口订单量达58GW,同比增长30%,主要流向东南亚(占出口订单的35%,如越南、泰国的光伏电站项目)、欧洲(占28%,受CBAM生效前的“抢装”需求驱动)及中东(占15%,如沙特、阿联酋的大型光伏电站招标)。
2. 欧洲市场:政策倒逼下的“抢装潮”,订单量同比增长28%
欧洲市场2025年订单量约65GW,同比增长28%,主要受CBAM生效(2025年10月起对进口组件征收碳关税)及“Fit for 55”政策中“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42.5%”目标的驱动。
- 具体来看,德国(18GW)、西班牙(12GW)、法国(10GW)是欧洲订单量前三的国家,其中德国因“能源转型2.0”计划(2030年光伏装机量目标215GW),订单量同比增长35%;西班牙则受益于“太阳能屋顶计划”(2025年安装100万套屋顶光伏),分布式订单量同比增长50%。
3. 美国市场:IRA法案延期推动,订单量同比增长35%
美国市场2025年订单量约50GW,同比增长35%,主要受IRA法案延期(202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IRA法案延长至2030年,保留30%的投资税收抵免)及本土组件产能扩张(2025年美国组件产能达40GW,较2024年增长60%)的驱动。
- 订单结构方面,大型地面电站(如得州、加利福尼亚的光伏+储能项目)订单量占比65%,同比增长40%;分布式光伏(如住宅屋顶)订单量占比35%,同比增长28%。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订单中“本土产能要求”(如IRA法案要求组件需在美国组装且硅料来自友好国家)的比例从2024年的30%提升至2025年的55%,推动中国企业(如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加速在美国建厂(如隆基在俄亥俄州的20GW组件厂)。
4. 东南亚市场:产能转移与本地需求增长,订单量同比增长50%
东南亚市场(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2025年订单量约30GW,同比增长50%,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区域。
- 产能转移驱动:受中国光伏企业(如天合光能、阿特斯)向东南亚转移产能(2025年东南亚组件产能达80GW,较2024年增长40%)的影响,东南亚成为中国企业规避欧美贸易壁垒(如美国反规避调查、欧洲CBAM)的“出口跳板”,订单量占东南亚总订单的70%。
- 本地需求增长:越南(2025年光伏装机目标15GW)、泰国(10GW)等国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推动本地电站项目订单量同比增长60%,占东南亚总订单的30%。
三、分产业链环节订单增长分析:中游组件领跑,上下游协同升级
光伏产业链分为**上游(硅料、硅片)、中游(电池、组件)、下游(电站、分布式)**三个环节,各环节的订单增长呈现“中游领跑、上游稳增、下游爆发”的特征:
1. 中游组件:订单量占比超70%,技术迭代驱动增长
中游组件是光伏产业链的“核心环节”,2025年订单量占全球总订单的72%(约202GW),同比增长35%。
- 技术驱动: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组件因效率高(转换效率达25.5%)、成本低(较PERC电池低10%),成为2025年订单的主流,占组件订单的60%(约121GW),同比增长50%;HJT(异质结)电池组件因效率更高(26.5%)但成本仍较高(较TOPCon高15%),订单量占比15%(约30GW),同比增长80%,主要用于高端分布式及海外市场(如欧洲、美国的工商业屋顶)。
- 龙头企业表现:隆基绿能(2025年组件订单量35GW,同比增长40%)、晶科能源(30GW,同比38%)、天合光能(28GW,同比35%)占据组件订单的前三,合计占全球组件订单的46%,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2. 上游硅料硅片:订单量稳增,价格下跌刺激需求
上游硅料、硅片的订单量受中游组件需求的拉动,2025年订单量分别为80万吨(硅料)、220GW(硅片),同比增长25%、30%。
- 硅料:2025年硅料价格较2024年下跌25%至15美元/公斤,主要因产能过剩(2025年全球硅料产能达120万吨,较2024年增长30%),但下游组件需求的增长(组件订单增长35%)抵消了价格下跌的影响,硅料订单量稳增。
- 硅片:硅片订单量增长主要受益于组件企业的“大规模采购”(如隆基绿能与通威股份签订的10万吨硅料+20GW硅片长期协议),以及硅片尺寸的大型化(如210mm硅片占比从2024年的40%提升至2025年的60%),提高了生产效率。
3. 下游电站与分布式:订单量爆发,终端需求释放
下游电站与分布式光伏的订单量是光伏行业的“需求终端”,2025年订单量达78GW(电站)、52GW(分布式),同比分别增长40%、50%。
- 电站:大型地面电站订单量增长主要受各国政策支持(如中国的“沙漠光伏基地”、美国的IRA法案)及组件价格下跌(组件成本占电站总投资的50%)的刺激,如中国内蒙古的“千万千瓦级”沙漠光伏基地订单量达20GW,占中国电站订单的17%。
- 分布式:分布式光伏(户用、工商业屋顶)订单量增长主要受益于“整县推进”(中国)、“太阳能屋顶计划”(欧洲)及“住宅光伏税收抵免”(美国)等政策,如中国户用光伏订单量达30GW,同比增长55%,占分布式订单的58%。
四、龙头企业订单表现:集中度提升,技术与渠道优势凸显
2025年,全球光伏龙头企业的订单量占比进一步提升,TOP5企业(隆基、晶科、天合、阿特斯、协鑫)的订单量合计占全球总订单的65%(约182GW),同比增长38%,高于行业平均增速。
1. 隆基绿能:技术与渠道双领先,订单量全球第一
隆基绿能2025年订单量达35GW(组件)+15GW(硅片),合计50GW,同比增长40%,全球排名第一。
- 技术优势:隆基的TOPCon组件因效率高(25.8%)、可靠性强(质保25年),获得了欧洲(如德国、西班牙)及美国(如得州)的大型电站订单(约12GW);HJT组件因效率高(26.5%),获得了日本(如东京电力)及韩国(如SK集团)的高端分布式订单(约3GW)。
- 渠道优势:隆基在全球建立了完善的销售网络(如欧洲分公司、美国子公司),2025年海外订单量占比达45%(约15.75GW),同比增长50%。
2. 晶科能源:海外市场拓展迅速,订单量全球第二
晶科能源2025年订单量达30GW(组件)+10GW(硅片),合计40GW,同比增长38%,全球排名第二。
- 海外市场:晶科能源2025年海外订单量占比达55%(约16.5GW),主要来自美国(如IRA法案下的本土组件订单,约8GW)、欧洲(如CBAM生效前的抢装订单,约5GW)及东南亚(如越南、泰国的产能转移订单,约3.5GW)。
- 产能布局:晶科能源2025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的20GW组件厂投产,获得了美国能源部的“IRA法案补贴”(约1.2亿美元),推动美国订单量同比增长60%。
3. 天合光能:分布式与电站协同,订单量全球第三
天合光能2025年订单量达28GW(组件)+8GW(硅片),合计36GW,同比增长35%,全球排名第三。
- 分布式光伏:天合光能的“户用光伏系统”(包含组件、逆变器、储能)因集成度高(一站式解决方案),获得了中国(如江苏、浙江的整县推进订单,约5GW)及欧洲(如法国、意大利的住宅屋顶订单,约3GW)的分布式订单,占总订单的30%。
- 电站项目:天合光能的“光伏+储能”系统因成本低(较传统电站低15%),获得了澳大利亚(如昆士兰州的大型电站订单,约4GW)及中东(如沙特的沙漠光伏基地订单,约3GW)的电站订单,占总订单的25%。
五、驱动因素与挑战:政策、技术、供应链的协同与压力
1. 驱动因素
- 政策支持:各国“双碳”目标的深化(如欧盟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42.5%、美国IRA法案延期、中国“十四五”光伏规划)是光伏订单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
- 技术进步:TOPCon、HJT等高效电池技术的迭代(转换效率提升、成本下降),推动了组件需求的增长。
- 供应链优化:光伏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如隆基绿能从硅料到组件的全产业链布局)及产能转移(如中国企业向东南亚转移产能),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
2. 挑战
- 贸易壁垒:美国反规避调查(针对中国组件通过东南亚转口)、欧洲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及印度的光伏进口关税(25%),增加了中国企业的出口成本,影响了订单的增长。
- 产能过剩:上游硅料、硅片的产能过剩(2025年硅料产能达120万吨,需求约80万吨),导致价格下跌,压缩了上游企业的利润空间。
- 竞争加剧:全球光伏企业(如韩国的LG化学、日本的松下)加速进入市场,竞争加剧,导致组件价格持续下跌(2025年组件均价较2024年下跌18%),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六、未来展望:2025年四季度及2026年预期
1. 2025年四季度:订单量将保持稳增
预计2025年四季度全球光伏订单量将达110GW,同比增长28%,主要受以下因素驱动:
- 欧洲CBAM生效:欧洲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于2025年10月生效,中国企业(如隆基、晶科)通过东南亚产能转移(如越南、泰国的组件厂)规避碳关税,欧洲订单量将保持稳增(约35GW)。
- 美国IRA法案细则落地:美国IRA法案细则(如本土组件产能要求)于2025年9月落地,中国企业(如隆基、晶科)的美国本土组件厂(如俄亥俄州的20GW厂)将逐步满负荷运行,美国订单量将保持增长(约18GW)。
- 中国内需释放:中国“十四五”光伏装机目标(2025年100GW)的最后冲刺,国内电站项目(如内蒙古、青海的大型沙漠光伏基地)及分布式光伏(如户用、工商业屋顶)订单量将保持增长(约45GW)。
2. 2026年预期:订单量将突破350GW,增速保持25%以上
预计2026年全球光伏订单量将突破350GW,同比增长**25%**以上,主要受以下因素驱动:
- 政策延续:欧盟“Fit for 55”政策、美国IRA法案延期(至2030年)及中国“十四五”光伏规划的延续,将继续推动订单增长。
- 技术进步:HJT电池组件因成本下降(预计2026年较2025年下跌10%),订单量占比将提升至25%(约87.5GW),成为组件订单的主流。
- 新兴市场增长:东南亚(如越南、泰国)、中东(如沙特、阿联酋)及非洲(如埃及、南非)的光伏市场将加速增长,订单量占比将提升至20%(约70GW)。
结论
2025年光伏行业订单量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主要受益于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及供应链优化。分地区来看,中国主导、欧美复苏、东南亚崛起;分产业链来看,中游组件领跑、上下游协同升级;龙头企业凭借技术与渠道优势,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未来,随着政策的延续、技术的迭代及新兴市场的增长,光伏行业订单量将继续保持高增态势,2026年有望突破350GW。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网络搜索及机构跟踪,如有差异以官方数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