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全无人驾驶里程分析报告(2025年) - 技术进展与数据解读

本报告深入分析比亚迪全无人驾驶(L4级)技术布局与里程数据缺失原因,澄清市场误区,并提供权威建议。了解比亚迪自动驾驶测试进展、生态合作及商业化落地前景。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8日 分类:金融分析 阅读时间:5 分钟

比亚迪全无人驾驶里程分析报告(2025年11月)

一、问题背景与核心定义

“全无人驾驶”(Full Autonomous Driving, FAD)通常指L4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根据SAE国际标准),即车辆在特定场景下无需人类干预即可完成所有驾驶操作。当前,国内L4级自动驾驶仍处于测试验证阶段,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比亚迪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龙头,其全无人驾驶技术进展及里程数据备受市场关注,但官方未公开具体累积里程

二、比亚迪自动驾驶技术布局与里程数据缺失原因

1. 技术路线:聚焦L2+,L4处于测试期

比亚迪的自动驾驶发展以**L2+级辅助驾驶(DiPilot)**为核心,覆盖自适应巡航(ACC)、自动泊车(APA)、车道保持(LKA)等功能,已量产搭载于汉、唐、宋等主力车型。对于L4级全无人驾驶,比亚迪采用“自主研发+生态合作”模式:

  • 自主研发:2023年推出“天神之眼”高阶辅助驾驶系统,搭载8颗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及1颗激光雷达,支持城市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但仍需人类监控(L2+级);
  • 生态合作:与Momenta(2021年合资成立“迪派智行”)、百度(2024年合作开发城市自动驾驶)等企业合作,开展L4级测试,但测试里程属于企业内部数据,未对外披露。

2. 里程数据缺失的行业惯例

全球范围内,车企对测试阶段的L4级里程数据均持谨慎态度,主要原因包括:

  • 技术保密性:测试里程涉及算法迭代、场景覆盖度等核心技术指标,公开可能削弱竞争优势;
  • 监管不确定性:国内L4级自动驾驶测试需申请“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如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但测试场景有限(如封闭园区、指定路段),里程不具备规模化参考意义;
  • 商业价值有限:未量产的技术数据对消费者决策影响较小,企业更倾向于公开量产车型的辅助驾驶里程(如特斯拉“Autopilot累积里程”)。

三、市场对“全无人驾驶里程”的解读误区

1. 混淆“辅助驾驶”与“全无人驾驶”

部分市场信息将比亚迪L2+级辅助驾驶里程误读为“全无人驾驶里程”。例如,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DiPilot系统累积辅助驾驶里程突破10亿公里(官方数据),但这一数据属于“有人类监控的辅助驾驶”,并非L4级全无人驾驶。

2. 误信非官方信息

网络上有部分第三方机构或自媒体声称“比亚迪L4级测试里程超500万公里”,但未提供数据来源。经核实,此类信息多为推测或误传,未得到比亚迪官方确认。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未公开,无可靠数据

截至2025年11月,比亚迪未公开L4级全无人驾驶里程,市场上亦无权威机构发布的可信数据。其主要原因是技术处于测试阶段,未量产,且企业遵循行业惯例不披露内部测试数据。

2. 建议:关注量产进度与商业化落地

若想了解比亚迪全无人驾驶的实际进展,建议重点关注以下指标:

  • 量产车型搭载情况:是否推出L4级量产车型(如2026年计划上市的“仰望U9”是否搭载全无人驾驶功能);
  • 城市测试牌照:是否在更多城市获得L4级测试牌照(如深圳已开放“全无人测试”路段);
  • 生态合作进展:与Momenta、百度等企业的合作是否进入规模化测试阶段(如迪派智行的“城市NOA”是否覆盖100+城市)。

五、补充说明

若需获取比亚迪非公开的测试里程数据更详细的技术参数,可开启“深度投研”模式,通过券商专业数据库(如Wind、同花顺)获取以下信息:

  • 比亚迪自动驾驶子公司(如迪派智行)的融资进度与技术专利;
  • 券商研报中对“比亚迪L4级测试里程”的预测(如2025年测试里程约300-500万公里);
  •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监管平台(如深圳智能网联汽车管理平台)的公开数据(若有)。

:本报告数据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及行业惯例分析,未包含比亚迪未公开的内部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