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分析佳禾食品(605300.SH)发酵食品开发的财务支撑、战略协同性及潜在风险。探讨其研发投入、盈利压力与增长需求,以及与现有业务的协同性,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佳禾食品(605300.SH)成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江苏苏州,是一家以植脂末、咖啡及固体饮料为主营业务的食品配料企业。公司致力于“开启植物营养新时代”,依托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粮食产业(全谷物)技术创新中心等多个研发载体,聚焦健康食品领域的技术创新。
发酵食品作为健康食品的重要分支(如发酵植物奶、发酵全谷物制品等),符合消费者对“绿色、可持续、高附加值”食品的需求。佳禾食品的业务范围涵盖食品生产,且现有研发体系(如与江南大学等院校的合作)具备拓展发酵食品的技术基础,因此发酵食品开发是公司顺应行业趋势、丰富产品结构的潜在战略方向。
根据2025年三季报数据[0],公司研发支出(rd_exp)为257.96万元,占总收入(17.69亿元)的比例约0.15%。尽管研发投入绝对值较低,但结合公司“科研驱动创新”的发展理念,预计发酵食品开发的研发投入将逐步增加——尤其是在植物蛋白发酵、全谷物发酵等与现有业务协同性强的领域。
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净利润为2931.68万元,基本每股收益0.06元,盈利状况处于低位。植脂末、咖啡等传统业务面临原材料价格波动(如2025年上半年原材料上涨导致成本增加[0])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压力,因此发酵食品作为高附加值的健康食品,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公司总资产为35.97亿元(2025年三季报),其中固定资产(如生产设备)占比合理。现有产能(如植脂末生产线)可通过技术改造拓展至发酵食品生产,降低产能扩张成本。此外,公司的“健康粉末油脂(国际)联合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可支持发酵食品的工艺优化与规模化生产。
佳禾食品的核心业务是植脂末(用于咖啡、奶茶等)和咖啡制品,而发酵食品(如发酵植物奶、发酵咖啡伴侣)可与现有产品形成互补:
公司拥有多个国家级、省级研发载体,且与江南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植物蛋白发酵”“全谷物发酵”等课题。例如,国家粮食产业(全谷物)技术创新中心的研究方向(如全谷物发酵工艺优化),直接对接发酵食品的开发需求,可缩短技术转化周期。
尽管公司具备研发基础,但2025年三季报的研发投入占比极低(0.15%),若发酵食品开发的研发投入未及时跟进,可能导致技术进展缓慢,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发酵食品市场竞争加剧(如伊利、蒙牛等企业已布局发酵植物奶),佳禾食品作为后进入者,需面临品牌认知度低、消费者接受度不确定的风险。此外,发酵食品的定价(高于传统食品)可能影响其市场渗透速度。
发酵食品的原材料(如植物蛋白、全谷物)价格波动较大,可能增加生产成本;同时,发酵工艺的稳定性(如微生物发酵的可控性)直接影响产品质量,若工艺不成熟,可能导致产品批次差异,影响品牌形象。
佳禾食品具备拓展发酵食品的技术基础(研发载体、院校合作)和业务协同性(与植脂末、咖啡业务互补),且盈利压力驱动公司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发酵食品开发是公司的潜在战略方向。
展望未来,若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尤其是在发酵工艺优化、产品创新方面),并借助现有销售渠道(如咖啡客户资源)推广发酵食品,有望实现产品结构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但需警惕研发投入不足、市场竞争等风险,建议关注公司后续研发投入公告及发酵食品产品推出进度。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券商API及公司公开披露信息[0],未包含未公开的内部研发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