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我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着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谱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负责人:“十四五”期间,绿色金融市场需求持续升温。为有效满足融资主体绿色低碳转型的合理必要资金需求,我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着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谱系,加快完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环境效益进一步显现。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结构性工具精准发力。围绕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为金融机构投向碳减排项目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更多信贷资源投向绿色领域。自2021年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不断优化政策安排,多次增加适用金融机构,在上海试点将符合条件的转型贷款纳入支持范围。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38万亿元。
二是多元产品体系成型,绿贷绿债规模居全球前列。当前,我国已形成包括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绿色贷款、绿色债券规模位居全球前列,绿色债券评级继续维持高水平。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约42.39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2.2万亿元。同时,一些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将碳排放权、排污权、林权等多种环境权益纳入抵质押品范围,并创新推出跨履约期碳配额质押融资、碳中和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低碳转型挂钩债券、转型债券等绿色和转型金融产品。
三是强化风险防控。为有效防范气候风险对金融稳定的潜在影响,我国积极组织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深入开展气候相关金融风险评估,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增强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为绿色金融市场平稳运行提供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在多地试点开展物理风险压力测试,考察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及相关事件对试点区域内金融机构的影响,并组织20多家金融机构开展针对重点排放行业的气候风险敏感性压力测试,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与管控能力不断提升。(金融时报)